【热点回顾】

云观展,如何拨“云”见艺
新冠疫情考验之下,各行各业进入了“云”生存状态。自1月24日起,上海各文博艺术场馆相继闭馆。一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线上“大考”,在全国各地几乎同步展开。
事实上,各家场馆并非在仓促中亮出自己的“云”家底。时钟倒拨回几年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早已下发了这张“考卷”,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求,积极开发和引入与文博场馆单位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品、技术、装备等,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渠道”。无疑,这场大考筹备已久、酝酿多时。
只不过,岁月静好时,我们以为“互联网+”是锦上添花。当疫情袭来,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暂时关闭,我们才看到线上系统拥有雪中送炭的能力——云观展独力支撑起公共文化展示的系统,为观众不间断输送数字化公共文化教育产品。当然,以往将“互联网+”视为花边敷衍了事的场馆,顿时捉襟见肘;多年来深耕细作、布局长远的场馆,此刻方显神通。指尖划拨之间,各家场馆的“线上”实力如何?干货几许?观众心知肚明。
当在线文娱、教育行业异军突起时,以文博场馆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循守旧者,会认为云观展尚显粗陋,只是聊胜于无的应急之作;目光深远者,则能洞悉信息革命的势不可挡,云观展一旦克服短板,将大有可为,或将开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新纪元。
线下与线上:此消彼长的难题
现场体验是文博场馆的魅力所在。正因为此,长久以来,人力资源、场馆空间、地点分布等供给侧要素配备也基本围绕“线下实体”在做文章,线下场馆所要攻克的若干难点多与在场性有关。
首先是人手的问题,场馆配备的公共教育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是核心的人力资源,而有些文博场馆长期以来都存在公教人员不足和志愿者青黄不接的问题;其次是空间的问题,由于游客在场馆中短时间、高密度聚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为常态,其黏着度不足,如何提供标识清晰、设计人性化的布展空间和兼具趣味性、沉浸性和互动性的公共教育空间,实为一项难题。最后,公共文化场馆以公益为己任,均衡、平等的资源配置同样是一项难题。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公共交通的制约,不同地方居民所能拥有的文博场馆资源差距较大。放眼全球,实体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普惠性问题几乎无法依靠单一的线下力量来解决。
当文博场馆转至线上,实体场馆所面对的问题似乎烟消云散了,但是新的问题也开始产生:首先,公共文教工作人员数量上的不足可以消弭,但对人员的研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研发除了VR、大数据、深度学习等科技研发项目之外,还包括人文、社科、艺术层面的组织深耕,需要人文学者、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的集体智慧,解决数字博物馆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何针对观众的具体需求,细分年龄段,助力残障人士,增设多语种服务;如何基于数字化展品库,开拓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博艺术专题板块;如何提炼与时俱进的教育主题,精心打磨各类线上互动教学。可以预见的是,拥有上述技能点的专业人才将是未来文博场馆人力资源部门极力招揽的对象。
其次,虚拟展馆确实解决了实体场馆的空间局限问题。对观众而言,虚拟观展的体验可谓“闲庭信步”,而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展开合理想象,为观众设计超越现实的梦幻情境。但以现有的线上展览实际效果来看,有些VR观展其实名不副实,这种无须头盔的“VR”还只是虚拟技术的初级版本——360度全景游览是基于原有实体展的三维虚拟化展示,和实地观展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技术瓶颈是一方面的原因,人文学科方面欠缺专业性导入是另一方面的原因。毕竟,云观展不同于房产网站提供的“VR看房”,观众渴望体验真实、线索明晰、细节生动、主题明确的虚拟展览情境,他们所寻求的是图谱化的知识学习和沉浸式的美学体验。笔者认为,故宫博物院开发的“全景故宫”拥有目前国内最为出色的全景导览场景设计,在科技、艺术两方面实现了较为均等的投入力度,虚拟展览所提供的展品细节以及翔实的展品信息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全景故宫”增设的雪天场景更是为云观展提供了别样的审美视角。无疑,在这个云端秀场,各家展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意识,才能成为行业标杆。
最后,云观展可谓完美解决了实体展馆的普惠性难题。我们不妨畅想:身处边远乡村的少年儿童或是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可以借助互联网畅游各地博物馆。但国内众多文博场馆单位还处于分兵作战阶段,依托各自的网络社交平台入口,向观众提供云观展项目。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对各地制作的网上博物馆展览进行了汇总,并分批在网站公布相关链接,但我们更期待由综合实力强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一揽子数字技术,为尽可能多的场馆设计打造数字博物馆,并合理规划、整合统一的云观展网络平台入口。
2011年,谷歌推出Google Arts&Culture项目,作为全球博物馆行业中具有前瞻性、规模最大的一个科技项目,已在全球范围成功上线1000多家博物馆。随着该平台多次迭代升级,逐步形成了以VR、AR、3D扫描、AI等技术加持的在线文化共享平台。2012年1月,百度公司推出“数字博物馆1.0”,可见国内互联网企业已敏锐地把握住行业趋势。迄今为止,根据百度公司“百科博物馆计划”官网显示,共上线299家博物馆,收录302家博物馆。比较两大互联网企业的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水平,两者存在差距,百度仍需快马加鞭。一般认为,数字资源不足、技术开发欠缺、专题设计匮乏、推广力度不够,是国内博物馆综合平台建设的一大问题。
未来可期:从云观展管窥数字博物馆前景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做出完整定义:“收藏保护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现实使命。”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文博、艺术场馆的数字工程均立足于这两项重要使命,初衷未改。数字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犹如一体两面,前者并非仅仅是后者的备用方案。待疫情结束,我们不难预测,线上、线下博物馆互动系统作为整体进行开发,将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的一个主流方向。
云观展的背后,是高精尖科技所支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悄无声息地履行着守护历史文化之使命。敦煌莫高窟60多个洞窟通过安装200多个传感器,凭借智能感知技术监控洞窟内的温湿度和病害;南京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现藏品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智慧管理系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未来,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使实体博物馆拥有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悉心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云观展衍生出数字博物馆的云教育,将惠及千千万万渴求知识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普惠性的公共教育是僧多粥少的刚性需求,破解之道在于发掘数字博物馆的潜能。数字博物馆可创造更为精彩的互动模拟、更具黏性的用户体验和更易传播、可复制的优质教育资源。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开发的“艺术透镜”(Artlens)项目,专门设立多媒体互动装置“藏品墙”(Artlens Wall),该多媒体系统既是阐释艺术品的独立空间,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近距离体验艺术作品,又是以观众为导向的数字化博物馆教育项目,通过该装置,观众可自行设计参观路线,或加入团体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体验活动。通过互联网+文化装备的助力、信息科技思维的导入,传统场馆的展示空间将转变为更有效的交互式教育空间,还能鼓励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共同创作中,形成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生产相结合的“众包模式”。数字博物馆将全面改造传统实体文博场馆的公共教学平台、教学方式与教学成果传播媒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各级文博场馆必将积极参与、倾力完成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重任。从云观展到数字博物馆的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提升是一项长期任务,事关国家文化振兴事业的战略布局。以云观展为契机,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工程将继续发挥潜能,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多选项。
(以上来源:解放日报,2020-03-05,周倩雯)
博物馆“云春游” 文物带货能力不一般
2月23日,一场淘宝直播间的“云春游”弥补了宅家人士想要“放飞”的心愿。
“缟衣仙子变新装,浅染春前一样黄。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
直播来到忠王府时,看着院里金黄的腊梅花已凋谢,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不免有些伤感,原本精心准备的百余株腊梅是为入馆的观众准备的春节贺景,但因为疫情,如今仅有暗香残留。好在,“现在几十万网友都看到了,也闻到了淡淡花香。”
除了苏州博物馆,此次参与淘宝直播“云春游”的,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国内七大知名博物馆,直播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整整12个小时,8家博物馆轮番上阵,其中有5家是首次在淘宝做直播。
3月1日第二期直播中,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与蒋菡搭档主播,他们将日常工作中最熟悉的苏州博物馆建设历程、文物精彩故事及看点娓娓道来,同时邀请苏绣、缂丝两大非遗技艺匠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
“做直播还是有点挑战的,除了要在技术上把握网友视觉兴趣点外,还要关注直播的互动感,我们编排了‘文人雅集’活动部分,通过花、射、茶、诗、谜、香游戏让观众在互动中了解古代文人春游时的赏玩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蒋菡表示,经过第一期的打磨,第二期直播团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8人,分别负责文案到道具、场务等。
类似综艺节目制作流程的精细化也给第二期直播增加了亮点,3月1日直播观看流量为125万,人数33万,点赞115万。根据苏州博物馆人流统计,以往每日馆内观众约6000人,3月1日线上观看人数相当于线下的50倍。
而2月23日第一期8家博物馆直播当天,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一年的客流量。平均每人发表了6条评论,很多网友看完之后反复追问:“明天还播吗?”
“我们将在B站开始做直播间。”蒋菡认为,能让人们在特殊时期看展,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是博物馆很好的创新方式。
如何选择文物明星?
继云蹦迪、云逛街、云健身火爆后,云春游也着实火了一把,让网友直呼,“万万没想到,居然能在抖音上看敦煌研究院的壁画,在淘宝直播中看到五代精品秘色瓷莲花碗。”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直播看文物,是势在必行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故宫、国博等知名文博机构已通过数字博物馆,以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博物馆打卡成为个性化的玩法。《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热播,也助推了这一趋势流行。
2019年直播带货彻底出圈,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模式。淘宝2019年“双11”,淘宝直播引导成交额近200亿元,其中亿元直播间超过10个,千万元直播间超过100个,预计未来3年淘宝直播将带动5000亿元规模的成交;而仅仅一个月后的“双12”,7万多场直播引导的成交额同去年相比增长160%。
“这是一种趋势,我们原本就做了直播的各方面准备,所以当淘宝方面说起这个想法时,我们没有犹豫。”蒋菡表示,相比卖货,博物馆的直播文案要做得更为精细与有趣。
与运用AI等科技逛博物馆不同,视觉效果与互动性是直播的两大特点,而视觉效果又需要个性化与生活化的兼顾。对于拥有诸多文物宝藏的博物馆而言,要花一番心思选择文物中的“明星脸”。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
与逛博物馆时的直观感受不同,当手机成为一个视角通道,大件文物一般不好呈现,小而精巧的文物更具有观赏性,如此,秘色瓷莲花碗、洒蓝釉反口石榴尊、紫檀镶金丝鸟笼等文物成为苏州博物馆此次首选的明星文物。
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其通高13.5厘米,由碗和盏托两个部分组成。整个器物通体施以青釉,碗身及外壁都饰有浅浮雕大瓣莲花图案,整个造型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另外,秘色瓷莲花碗的高度与15厘米高的手机相差不多,无论是特写还是全景镜头,都能体现它的精美。
另一件文物紫檀镶金丝鸟笼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爱好养鸟,唐代以后,玩鸟成为一种风尚。而鸟笼的制作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同时鸟笼的制作逐渐形成南北两派。北派鸟笼是圆形,以天津为代表;南派鸟笼是方形,以苏州为代表。
紫檀镶金丝鸟笼就是典型的苏式鸟笼。苏式鸟笼看似方形,其实不是正方,它顶部稍小,底座稍大,好像一方官印,因此又称“官印笼”。直播中,网友对其配件十分感兴趣,尤其是钩身、衔环、底座之间还有三道机关活轴,可使钩身任意转动。
“因为是直播,网友会问很多问题,这需要主播对这些文物的台前幕后非常了解,能够信手拈来及时解答疑问。”这对于整天与文物打交道的博物馆主播而言算不上难事,第二期直播前,程义与蒋菡只按照文本做了一次演示。
文创产品销售翻倍
除了讲解,更考验主播功力的,是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融入直播。
“云春游”中,博物馆除了讲解内容,还可以销售周边产品,或者把门票及其他活动等内容,放在宝贝口袋里和用户互动。
按照平台方的想法,“云春游”不只提供一个看展的过程,也把周边相关有文创属性的,包括从博物馆衍生出的商业模式和内容,都移植进去。
这使得博物馆的明星文物选择规则中又增加了一条:已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的为佳。蒋菡认为,直播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入生硬的问题,但这要求主播对文创产品背后的制作、设计以及生产的故事都有所了解。
在苏州博物馆旗舰店,青瓷莲花杯以秘色瓷莲花碗为灵感重新设计而成。有网友提出,产品的造型与原件略有不同,蒋菡表示,博物馆文创并不是一味地摹古,而是将古人的艺术与今人的生活连接起来的一种方式,并且也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与心态。
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的味道到底如何?唐寅泡茶包的造型对应了唐寅的哪几句诗句?茉莉花酒是如何制作的?陶冶之珍冰箱贴小花器怎么用路边的野花插得更好看?直播中,这样的问题随时出现,好在对文物故事与文创产品都熟悉的主播能够一一解答,带动了观众边看边买的热情。
过去两年,淘宝和天猫平台的文创产品规模涨了3倍,博物馆自营店的交易规模更是涨了6倍。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相较于线下销售,“云春游”直播会让文创产品的销售翻几倍。
“我们会把直播作为常态持续下去。”蒋菡表示,在不断摸索中,直播也会不断升级,不断创新,找到博物馆直播该有的模式。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2020-03-05,责任编辑)
“云游博物馆”启示文保与传统文化“数字化”
敦煌石窟的壁画可能会在岁月变迁中褪色,千百年前的古建筑可能会在风雨之中坍圮,但数字化保护已经让它们“永恒”。任它沧海桑田,这些数据都将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可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近些年,去博物馆看展览正在成为一种新年俗。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闭馆已一月有余。不过,国家文物局组织各地博物馆推出网上展览,部分弥补了大家的遗憾。截至3月1日,已有300余家博物馆、370余个线上展览项目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发布。
严格说来,网上展览、虚拟展厅等并非新鲜事物,近些年很多博物馆都有相关探索。但这场疫情让很多文化单位意识到,此前对数字化转型不够重视,还没做好准备就仓促“亮相”了。这股“云游博物馆”的潮流,对文物保护方式创新、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具有启发意义。
这次疫情,展现了“数字化生存”的典型场景。白领居家办公、视频开会,银发一族用微信小程序买菜,不少医院启动线上诊疗,有些企业开起了“线上发布会”,有些政府部门还探索了“屏对屏”招商洽谈新模式……虽然不至于全民切换成“云模式”,但这是一种趋势。
这一次,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秦陵到敦煌,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项目为例,网民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以参与“私人定制”壁画故事等互动活动,为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数据显示,该小程序上线10天,总访问量已超500万,其中80后、90后占比超六成。
“云游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在于,如果没有这些数字化探索,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与故宫里的珍宝、莫高窟的壁画、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等无缘。但现在,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近距离领略这些艺术瑰宝的风采。通过VR等现代技术,线上看展的体验已非常接近现场参观。
更值得肯定的是,数字化探索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敦煌石窟的壁画可能会在岁月变迁中褪色,千百年前的古建筑可能会在风雨之中坍圮,但数字化保护已经让它们“永恒”。任它沧海桑田,这些数据都将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可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我们注意到,还有大量的博物馆、文保单位没有赶上这一轮“数字化潮流”。有些是因为不具备政策、技术、资金等条件,有些则是片面担心数字化会冲击门票收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中央有关部门能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更多行动,积极引导,让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各地的博物馆等单位都将有序开放。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消费、大众心理等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这场疫情改变,“云游博物馆”或许会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希望各有关单位能以此为契机,在观念上与时俱进,让数字化成为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以上来源:新华社,2020-03-06,姜伟超、张玉洁)
【数据分析】
随着5G、VR、AR、3D扫描、AI等技术的逐步发展,继云监工、云蹦迪、云逛街、云健身之后,云春游最近也火起来。2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内7大知名博物馆在淘宝直播带来了一场“博物馆云春游”,让观众得以在1小时里看到5000年文明史上的国宝级文物,并成功吸引90多万人在线观看。2020年春天,“云春游”成为中国旅游新模式。
创意推出“云春游”,扩大品牌影响力。2020年之前,国内博物馆的线上亮相主要通过一是虚拟展厅,用户可通过360度VR虚拟场景线上参观博物馆,二是综艺节目,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了解国宝,传统博物馆的庄严、肃穆形象有所改善。而此次国内8大博物馆通过淘宝直播,与游客实时互动,打破常规,使得博物馆更加亲民、接地气,有“人情”味儿。把文物当成商品去讲解推广,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文物国宝不再高高在上,它本身就是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灿烂文明,每个普通市民只要有兴趣,都可以一睹其风采。此外,淘宝还在微博社交平台上发起“云春游作文大赛”话题,引发网友参与创作,再次增加“博物馆云出游”曝光度。
讲解员互动引导,激发粉丝游览、购买的兴趣。传统线下博物馆的主要劣势在于枯燥无味,即便场内有讲解员在一旁讲解,也大多成了“独角戏”式对游客进行灌输式的介绍,导致提起博物馆,人们联想到的词汇就是“老旧”、“沉闷”、“无聊”。而此次在淘宝直播,不仅有帅哥靓女、专家的讲解,用户在直播最后还可以自由提问,相互讨论、留言评论,对于喜欢博物馆的粉丝来说,直播并不能满足他们实地参观的愿望,就像直播吃播,再怎么形容味道,也不及本人亲自品尝,此次在淘宝直播为疫情过后报复性出游博物馆消费埋下伏笔。此外,8大博物馆在淘宝官方店内的文创产品也巧借东风顺势得到推销,粉丝们看完直播后,购买相关文创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
积极推进数字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探索“云”发展,从房地产行业的VR实景看房,到教育机构的网络授课,再到企业员工的远程办公,“云端”发展已成为疫情期的刚需。从抖音、淘宝、央视频直播、虚拟展厅到好课,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试水多个云端项目,为国内其他博物馆提供发展新思路,“云端”博物馆不仅是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也是博物馆推进数字化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必经之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人类璀璨文明,激发游客游览博物馆的兴趣?如何让用户在海量的“云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如何更好地利用VR、AR等新技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并给观众更好地体验?这是在疫情之下和未来博物馆需要思考的。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