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以艺抗疫”:“战疫”题材文艺作品唱响“英雄赞歌”
用画笔定格感动,用歌声鼓舞人心,用诗歌凝聚温暖……连日来,一批“战疫”题材文艺作品在网络上流传,直抵人心。
“去吧,去吧,不用安慰;去吧,去吧,不用牵挂。那边有那么多期待的眼眸,这边有我爱的守候……”这首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沈阳音乐学院联合出品的公益歌曲MV《我要你平安归来》,发布当日,网站上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网友写下留言“祝平安归来!”
这首歌的作曲于学友表示,希望能用音乐作品激发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在中华民族重大历史关口,我们不应缺席。
文艺工作者们各展所长,表达对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的支持和敬意。“英雄赞歌”,成为最响亮、最动人的章节。
“你们不是军人,却有战士的勇决;你们不是侠客,却有满腔正义的热血!你们的背影啊,是全民族的希望寄托!”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陈国峰为疫情中的逆行者写下诗篇。
有着近70年历史、流淌红色基因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在极短时间里演绎了原创诗朗诵《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等作品,为奋战防控一线者声援。参与演出的演员贾毅宁说,在这个非常时期,需要用文艺作品凝聚中国人的精气神,鼓舞决战士气。
记者了解,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也为疫情防控斗争创作出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其官方网站还开设了抗疫专栏;辽宁美术馆开展了“以艺抗疫”的美术创作行动,号召艺术家拿起画笔,讴歌战斗在一线的最美中国人,为时代画像。
(以上来源:新华社,2020-02-06,赵洪南)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抗“疫”在线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加强系统内疫情防控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纾解疫情防控时期文化和旅游企业经营困难。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部门户网站上增设“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专题,及时发布文化和旅游系统防控疫情的重要政策文件,分类梳理各地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迅速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部门户网站升级推出“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等专题,集中提供《国图公开课》《国家博物馆360虚拟参观》《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故宫数字文物库》等一系列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及《谷文昌》《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渡沟》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精品。近期,还将陆续推出在线群众文化、在线少儿文化艺术、在线非遗展示等专题,不断丰富线上文化资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在线政务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出行提示”服务,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旅行提示,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信息。该项服务在文化和旅游部门户网站和“文旅政务”APP同步推出。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2020-02-19,责任编辑)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抗击疫情,是一场全国全民全军动员的大决战。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的文艺没有缺席,没有失声。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时间用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音乐、小品、漫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积极投身抗疫主题的文艺创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让全国观众为之揪心、泪奔、动容的《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歌曲《坚信爱会赢》在抖音、快手播放1.2亿次,17位来自武汉的艺术家含泪演唱歌曲《武汉伢》……抗击疫情,文艺在战斗。
在重大灾难突然降临之际要不要文艺?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观文学艺术史,在面临重大灾情、疫情和战争的历史时刻,有良知的文艺家从来就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坚定不移的在场者。他们用文艺表达发自内心地对生命的真切关怀。比如,在这次疫情肆虐的揪心时刻,有许多让人泪目的动人瞬间。除了国内的广大艺术家饱含激情地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艺术作品,全世界也为中国人民奋力抗疫而感动,以各种形式为中国加油。英伦三岛的小学生用他们纯净的童声为武汉人民献上了一曲《让世界充满爱》;一衣带水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为武汉加油;而在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由总统马塔雷拉提议,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大厅响起了来自湖北的钢琴旋律《洪湖水浪打浪》。曾经到武汉演出过的捷克爱乐乐团得知疫情消息,艺术家们自发来到音乐厅特别献演一曲《茉莉花》,我深信,当小提琴最后一个音符回响、消失在空无一人的音乐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艺术在此刻抵达心灵的温暖。
文艺家是精神劳动者,他们的生产资料是手中的笔,是画布、宣纸上的色彩,是曲谱上的音符,是舞台上的表演。通观人类文学艺术史,这样产生于危急时刻的优秀精神产品数不胜数。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万分危急的时刻,写下了充满苦难精神和英雄气概的《第七交响曲》,成为人类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作。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之际,加缪创作了《鼠疫》,以寓言方式记录了时代的苦难。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之际,诗圣杜甫用手中一支笔写下“三吏”“三别”,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用文字筑就的千古不朽的“诗史”。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刻,我们需要文艺用人道主义的立场表达我们对生命远去的痛惜和悲悯,需要让深陷疫情重围的武汉人民看到14亿同胞在他们身后筑起的铜墙铁壁,从而坚定战胜灾难的信心,需要让在前方与病魔激战的医护人员感到精神和人文的关怀,需要让宅在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摆脱焦虑和孤独。文艺此时面对不同对象有着不同的功能。正是出于这种需要,全国不少文艺家在云端、线上和各种媒介开辟了抗疫第二战场。
可见,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写,而在于我们在巨大的疫情灾难面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要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心怀民瘼疾苦,心忧天下苍生。要凝聚起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力量。要尽最大的努力遵循艺术规律。那些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出生入死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解放军医疗队,那些没日没夜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累得躺倒在工地上的建设者,为阻止疫情蔓延而封城固守的武汉人民,还有顶风冒雪在城市大街小巷奔波的快递小哥、司机……平凡而伟大的他们,是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的艺术家大书特书、真诚歌颂。但这真诚的讴歌,当然不是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闭门造车,更不是“感谢冠状君”那样的肉麻、无聊、无耻、扭曲。
我们期待,痛苦升华后能出现思想深邃、有精神力度的大作品,让后来者永远记得2020年春天来临之际中国大地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抗争。
武汉抗疫大决战已经到了黎明的前夕,武汉加油!全国人民和你们在一起。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20-02-21,毛时安)
【数据分析】
时至今日,蔓延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肺炎牵动着我们每个国人的心,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旅行业虽身处抗疫“后方”,但却起到重要的稳定军心的作用。疫情期间,文旅行业发展受到阻碍,但也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时刻提醒着国人以身作则,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及物质家园。
提供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抗疫期间文旅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式。目前正是抗疫战进行的关键时期,全球多国疫情有迅猛发展势头,线下文旅行业发展岌岌可危。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响应抗疫,应时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了众多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等,让市民在严峻疫情下,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文化和旅游部还在门户网站及APP上推出“出行提示”服务,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旅行提示,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信息,为防控疫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疫情期间,国家广电总局免费提供180部优秀节目,有助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正能量,线上服务,越来越成为抗疫期间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市民利用海量免费文化资源,在抗疫宅家期间积极提升自身文艺素养。古时就有刘备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如今,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现象越来越成为现实。不在抗疫一线宅在家的市民,除了可以逛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海量免费文化资源,从历史到文学、从医学到科技,不断提升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对于学生党来说,除了网课,众多的知识付费平台、出版社、教育机构等近期纷纷推出线上免费资源、课程,新华书店“新华e在线”小程序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了正版教材电子版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学习对象。此次疫情中不断爆出因人们无知导致疫情迅速蔓延的现象,更加凸显了国人医疗卫生意识的不足,从成年人到孩童,都应该趁此反思补缺,积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文艺创作积极开辟抗疫第二战场,坚定人们战胜病毒的决心与信心。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从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到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描写的《寂静的春天》,再到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书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都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此次抗疫期间,全国各地各民族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创作发声,从公益歌曲、书画、舞蹈到诗朗诵,文艺创作者们通过不同的作品为奋战一线的工作者们加油打气,讴歌“逆行者”,弘扬人间大爱。不仅如此,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加入,从创作极具时代特色的原创短视频到编写诙谐幽默的顺口溜,进一步缓解了公众的恐慌与焦虑,有助于鼓舞士气,给予疫情焦虑下的人们以精神力量,坚定国人战胜病毒的勇气与信心。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