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2019,在“去伪追真”中沉淀文化记忆
2019年已近尾声。岁末回望,在公共舆论场引发热议的热门文化事件,依旧历历在目。潮水退去,留下的有惊喜,也有唏嘘和遗憾。
2019年最后一个月,通过短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李子柒爆火。富有古韵意味的着装、取景、配乐,用时令鲜花制胭脂、酿酒,刺绣、砌窑、纳千层底……她没提一字“中国好”,但满屏尽是唯美别样的中华文化故事。在她上传的“日常”里,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网友,看到了真实可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爱上了中国。
事实上,对“真”的追逐贯穿了2019年全年的文化记忆。
2019年初,行业内外最为真切的一个感受莫过于“流量失灵”。春节期间,不以流量明星为卖点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多部由“小鲜肉”和名导加持的“大片”中突出重围,跃居春节档票房之首,成为实至名归的“黑马”;暑期档中,起初不被人看好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凭借口碑力压阵容豪华的商业大片,“逆袭”为年度票房冠军……这让人们慨叹,流量明星已不再是票房保证。
这一年,也有一些人为精心伪装的“人设”付出了惨痛代价。从不知“知网”为何物的博士男演员被曝光学术造假,到遍读“诺贝尔数学奖得主小文章”的“学霸男星”形象垮塌事件,再到集演员、摄影师、作家、慈善家、建筑师名头于一身的女明星人设被拆穿……我们目睹了这些被运营公司精心包装设计过的、以兜售“人设”来圈粉的明星,在名不副实、德不配位的人设“翻车”之后,淡出观众视野。
人设崩塌之外,演艺圈更同样经历了一场流量“哑火”。部分被人设裹挟、被流量的泡沫推至高位的年轻明星,无心文艺创作,却忙于创作“自己”:一面频繁“花式”上热搜、自我炒作,一面用欠缺实力和诚意的作品敷衍观众,透支粉丝信心,折损信誉,把人气的余额败光。
曾经不可一世的泡沫已经破裂。随着歌手蔡徐坤“一条微博1亿转发量”引爆舆论,流量造假的“黑产业链”被“一锅端”,粉丝经济呈现“疲态”。依赖炒作、水军、刷数据、买热搜而虚假繁荣的娱乐圈开始自省式挤压泡沫、去浊还清,对“假”的摒弃开始成为潮流。
在这场真与假的博弈当中,我们迎来了戏骨精神的“回潮”。
不论是电视剧《老酒馆》中的陈宝国,还是《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倪大红,抑或敢说真话的李诚儒……一批锤炼过演技的老戏骨,正在获得观众越来越多的掌声。一些网友评论说,正是由于这些老戏骨的存在,才能使一部片、一部剧底盘扎实,经得起品味和琢磨。
在去伪存真的涤荡中,身处寒冬的影视市场放慢了脚步。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1884家影视公司关停。前三季度,电视剧备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7%,横店影视城的开机率同比降低45%。据了解,一些知名的年轻演员已经一到两年无戏可拍。
泡沫挤压、快钱离场、戏骨崛起、口碑当道……“只有流量明星才能撑场面”“大IP+小鲜肉=赚钱”的圈钱逻辑,似乎已经不奏效了。经过新一轮的洗牌,一些浮躁的资本逐渐离场,反而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交给从业者,回归作品本身,聚焦演技的锤炼。因为事实已经证明,最坚挺的流量不是流量明星,正是好口碑、高品质的内容本身。
在去伪存真中,我们看到了精品力作的突破性胜利。
在今年的银幕中,观众不仅看到了让他们欣喜的国产动漫角色,看到了具有中国精神内核的好故事,还看到了从概念设计到服装、道具、化妆、场景、后期特效等整体制作水平的提升,看到摆脱了“段子堆砌”“IP翻拍”等套路化创作以后的中国电影驰骋的想象力。
当“回归内容创作”成为频繁被提及的热词,我们欣喜地看到,关注家庭关系痛点的影视剧《都挺好》、聚焦校园霸凌的影片《少年的你》等现实主义题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这说明创作者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逐渐找回了久违的文化审美与思辨精神。
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讲究内容本身的诚意之作,看到了中国影市不断涌现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类型和题材。他们以更高的格局、更大的追求拓宽了喜剧片、爱情戏、家长里短之外的更为缤纷的可能。
正因为对创作的珍视,2019年的国庆档让观众在三部主旋律影片中,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澎湃的家国情怀和“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情感共鸣。从弘扬信仰到传递爱国情绪,从“滴水见海”的小视角到时代关键词的大格局,几部影片都找到了观众渴望从电影里得到的情感回馈……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轮“去伪存真”的涤荡,影市“暖春”已经在路上。
然而,回思2019,我们也有遗憾。
艺人高以翔猝死的悲剧,给国产综艺留下了许多思考题:分明是以创意、创新以及优质内容见长的综艺节目,为何不能摆脱拼体力、破极限、乱剪辑、博出位的“取胜”逻辑?
过去这一年,从国家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实体书店、24小时书店也在各地纷纷落地开花。然而,在“网红打卡潮”过后,这些最美书店能否改变我们人均纸质阅读不足5本的现状?能否成为一座城市“有灵且美”的精神地标?
随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经以55处之多位居世界第一……遗憾的是,这一消息却没有引起太多网友的注意。其实,并不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冒”,越来越被年轻人喜爱的“紫禁城”告诉我们,挖掘好、利用好、推介好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让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片“破壁”传播、享誉海外,需要更开放的思维。
2019已经逐渐远去,我们期待“去伪存真”过后,2020年的文化圈能够回归初心。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精品,少一些“数据”;多一点积累沉淀,少一点荒腔走板。只有破除浮躁的气息,剥离虚高的泡沫,摒弃一夜爆红的神话,才能留下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文化经典,才能拥有更多涤荡人们心灵、让人铭记感怀的文化记忆。
(以上来源:新华社,2019-12-18)
2019文化记忆:接地气、添底气、提士气
最是韶华留不住。不论你我怀念与否,2019年即将以自己的节奏成为过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阳春三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希望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如沐春风,备受鼓舞,文化文艺工作者砥砺奋进。
这一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获奖作品彰显了近年来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等总结类图书出版发行,在2019年文学版图上记下厚重一笔。
这一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再添重磅实锤铁证。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诉说”回归文物心声,北京地铁“国博专列”带乘客“穿越”5000年历史文明长河。
这一年,《我和我的祖国》“收割”了你我的欢笑与泪水,“破圈”背后,是“我”与祖国共享荣光。内地票房“逆势翻盘”,比去年提前24天突破600亿元,为这个冬天带来融融暖意。
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一年来,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圆心,以新时代为坐标,创作出一大批扎根人民、讴歌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化文艺事业绘就时代与人民的最美同心圆。
“组团”发力、精耕细作 影视产业稳中向好
相关数据显示,12月6日20时37分许,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达到600亿元,比去年提前了24天,票房大盘“逆势翻盘”提振了行业信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目前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8部是国产电影,票房占比高达80%。
从年初《流浪地球》仅用三天就从激烈的春节档中脱颖而出,成为2019年第一匹票房“黑马”,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动画长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点燃”整个暑期档,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联袂打造“史上最强国庆档”,国产影片“组团”发力,实力诠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大银幕“燃”,小银屏“精”。
6月14日晚,凭借在《都挺好》中的精彩演绎,倪大红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电视剧《大江大河》则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改编)、最佳美术等5项大奖,成为本届白玉兰奖最大赢家。
如果说,上半年播出的《都挺好》以及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代表着现实题材电视剧正逐步走向精品化,那么下半年陆续上演的《伟大的转折》《在远方》《光荣时代》《奔腾年代》等似乎预示了优质年代剧、行业剧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这些优秀的现实题材剧作,既有对时代风云的粗犷勾勒,又有对当下老百姓生活的工笔素描,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荧屏镜鉴。现实主义的回归也成为2019年电视剧市场最鲜明的亮色,让人们重新看到现实题材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
2019年,也是文化、演技类综艺节目做精做细的一年。
早在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综艺便成为综艺圈的一股“清流”。经过两年的磨砺,电视人在文化领域深耕不辍,《一本好书第二季》《国家宝藏第二季》等在前作基础上持续发力;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故事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形式向传统经典致敬,并挖掘了其背后的真实印记和精神价值。
影视市场浮躁之风有所好转,好演员标准的探讨衍生出“评演员”“飙演技”的演技类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演员的品格2》《演技派》《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等演技类综艺节目虽有“扎堆”之嫌,但至少透过这些节目,观众看到了业界回归影视行业核心价值、开发优秀新人演员的努力和尝试。
扎根人民、立足时代 现实主义蔚然成风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2019年的中国文坛,扎根人民、立足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依旧疾风劲吹。
文学重镇长篇小说一马当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进一步引领风向。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主角》等获奖作品,浸透着当下现实主义创作对时代的关照和对人民的关切,体现着文学创作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积极探索。
文风重要,在其润物无声。现实主义创作不仅在线下蔚然成风,网络作家也不断拓宽现实题材的创作领域。一年来,网络文学作品中炼丹修仙、打怪升级的少了,反映社会形态的多了;“霸道总裁”“傻白甜”少了,关注平凡人生的多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家正在逐渐摆脱套路化剧情和模式化人物的桎梏,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现实主义能量,承担起更大的时代责任。
今年,多部反映新中国和人民70年奋斗历程的重磅丛书出版发行,深刻揭示了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亮相,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学成就。
10月,“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出版,用动人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重温党和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12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集结、规模最大的中国军旅文学经典作品集《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首发,70卷、700篇作品勾勒出中国军旅文学的发展史。
“中华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等一批献礼新中国华诞的作品相继问世……一个个熟悉的故事,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带我们重温70年风云际会、感悟70年沧桑巨变。
立足当下,才能听到时代的涛声和历史的回响;亲近人民,才能为人民幸福、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一年来,文学创作和图书出版事业为每一个中国人塑像、赋能,唱响了社会主旋律,提振了精气神儿。
连接世界、走近群众 文博事业继往开来
2019年,是中华文明再一次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一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千年中华文明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如果说五千年中华文明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是文化更加自信的源泉,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继续激励和鼓舞每一个中华儿女奔跑追梦。
2019年,也是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2月,美方将近年查获的361件(套)非法走私入境美国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移交中国国家文物局;3月,中国和意大利代表交换关于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9月,中国成功追索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铜组器;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举行……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紧紧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每一次流失文物回归都凝聚着民心,激昂着力量。
9月,“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首次对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来自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勾勒出流失文物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文物的回归擂响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鼓点。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9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连接更加紧密的一年。
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开幕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集了亚洲47个国家以及希腊、埃及2个文明古国的400余件组文物,参展国家、文物数量之多及展品精致程度前所未有,谱写了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乐章。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令世人扼腕。11月6日,中法双方就开展巴黎圣母院火灾后修复合作及兵马俑保护研究合作达成一致。明年,中国专家将赴现场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双方的合作不仅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世界的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积极示范。
2019年,也是博物馆与群众更加亲近的一年。
11月,国家博物馆就把五千年灿烂文明“搬进”了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国博专列”的部分车厢,饰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纹样和文物,并为每件藏品配上了生动的释文。“国博专列”驰骋穿梭于长安街下,随着光线忽明忽暗,就像载着乘客“穿越”了5000年历史文明长河。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接近群众的,也越是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文博事业更加开放包容,也更“接地气”,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博事业将以更加务实奋进的姿态走向未来。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滋养心田的精神食粮。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够创造出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是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努力的方向。文化是软实力,但也很“硬核”,因为它关照的,始终是时代与人民。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12-19,作者:黄维 丁涛 韦衍行 郭冠华)
【数据分析】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不断催生着人们心中的骄傲与自豪感,特别是在新中国70岁华诞这一年,人们更加关心祖国的历史、变化和进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成为2019年文艺创作中的绝对C位。从10月1日的大阅兵,到众多质量优良的献礼片的热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给人们2019年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落地、5G商用化开启、智能家居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先进科技与文艺创作结合,给文艺作品带来了新的活力。
2019年,国内文化产业全面爆发并走向繁荣的一年,尤其在电影、电视剧行业,优秀的国产作品不断涌现。既有主题昂扬、气势恢宏的《我和我的祖国》,也有《流浪地球》这样的国产科幻巨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电影同样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在大荧幕之外,还出现了如《亲爱的热爱的》《陈情令》《都挺好》等以质取胜的好剧;《乐队的夏天》则把人们对于综艺的审美重新拉回高基准,实现了多方共赢。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2019年文艺工作的繁荣和进步也印证了2019年中国的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无数受到人们喜爱的文艺作品也再次向我们证明,文艺工作必须扎根人民,提高质量,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