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速度与激情7》值得我们商业电影研究的经典案例
2015年04月23日
《速度与激情7》值得我们商业电影研究的经典案例
《速度与激情7》值得我们商业电影研究的经典案例

《速度与激情7》单日票房4亿 创影史5大奇迹

4月12日,好莱坞巨制《速度与激情7》(以下简称《速7》)在中国内地公映,零点场5100万创历史纪录;到了白天则摧枯拉朽,狂卷3.4亿,再加上零点场和统计误差,首日票房达到4亿,远远超过去年7月《变形金刚4》创下的2.23亿首日纪录。

而由于《速7》的强势表现,12日全国的单日票房达到了3.8亿(不包括《速7》零点场),超过今年农历大年初一(2月19日)的3.73亿,位居影史之最。可目前既非热门档期,也非重大节假日,《速7》的表现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

奇迹一:一天4亿,创单日纪录

《速7》的美国公映时间为4月3日,中国虽然晚了一周多,但丝毫没有影响该片的卖座速度:4月12日零点场,其累计票房高达5100万;而此前的最高纪录由《变形金刚4》创造,为2100万,前者整整高了一倍有余。

其实,所谓的“零点场”并非只是零点放映,由于午夜出动的观众实在太多,北京万达影城在当日凌晨2:45还安排了放映场次,而且满座;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就已经5点多了(片长为137分钟),基本上磨蹭磨蹭就可以直接去上班啦。

到了4月12日白天,《速7》进一步开启了疯狂模式:全国各地影院人头攒动,一票难求;想要弄到好座位,得提前买后面好几天的票。

最终一天下来,该片单日卷走3.4亿,再加上零点场和统计误差,单日累计票房达到4亿,创中国影史之最;而此前的历史纪录同样由《变形金刚4》创造,为2.23亿。“《速7》把大家对中国市场的想象力整整提升了一倍。”五洲电影发行公司西北区负责人窦燕捷说。

相比之下,《速7》在美国本土公映的零点场为1580万美元,首日6730万美元,首周末1.44亿美元,打破多项历史纪录;按照目前6.208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其相关数字分别是9808万、4.18亿和8.94亿人民币,几乎被中国市场追平。

奇迹二:市场暴热,打破“假日神话”

《速7》日进斗金,《战狼》和《咱们结婚吧》也各自都有千万进账,4月13日全国的累计票房高达3.8亿(不包括《速7》的5100万零点场),超过今年农历大年初一(2月19日)的3.73亿,再度刷新单日纪录。

相比于这一连串的数字,《速7》更大的功劳在于它提升了中国电影市场平时的卖座能力:13日虽然是周日,但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周日。按照历史规律,每年3、4月都是市场淡季,4月12日前后又不是什么热门档期——连“清明节档”的光都没沾上,市场在这个时候忽然暴热到如此程度,确实不可思议。

其实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高度依赖节假日和热门档期,创造票房纪录的日子要么是大年初一、要么是圣诞节、要么是“情人节”、或者是暑期档最高潮时的某一天;这种在平时忽然爆棚并创造最高票房纪录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速7》证明,所谓的热门档期那都是扯淡,关键还得看影片。

奇迹三:乌鸦变凤凰,一天追平《速6》总票房

《哈利·波特》《蜘蛛侠》《变形金刚》等系列电影都曾在中国票房大卖,而且比一集高,但它们走的都是一条“逐渐上升”的道路,未能像《速7》这样一飞冲天。

比如《变形金刚3》在中国的总票房为11.2亿,《变形金刚4》19.8亿,已经是极大幅度的提升;可《速度与激情》系列在中国走的是“三级跳”:2009年才首次引进,此时这个系列已经拍到第四集,《速4》内地票房不足5000万,被《速7》的零点场秒杀。2011年《速5》超过2.5亿,2013年《速6》超过4亿,几乎仅仅相当于《速7》一天的票房。从一个不起眼的片子,转眼就变成最卖座的片子,堪称“乌鸦变凤凰”。

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称,在平常日子,《速7》这样的大片一天之内可以拿下6000多万美元,将来1天1亿美元不是梦,而且极有可能在《复仇者联盟2》或《阿凡达2》身上就将实现。

奇迹四:六成排片,九成票房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5000块,每天的放映总量约为150000场;一般情况下,排片比例达到50%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现象级影片”:《变形金刚4》首日排片比例为54.2%,姜文执导的《一步之遥》为58%,均创下了当日的最高排片纪录。

可4月12日,《速7》在国内的排片比例高达58.75%,今天进一步飙升至61.98%。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几乎成为《速7》一部影片的天下——其他影片加起来虽然也有近40%的排片,但13日全国3.8亿票房,《速7》单片贡献3.4亿,占比接近90%,太过疯狂。

有业内人士认为,过高的排片虽然说明《速7》强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畸形:全国10多亿观众,大家应该有更多选择,都涌去看某一部影片多少有点奇怪。

奇迹五:真要超越《变形金刚4》冲20亿?

去年7月,《变形金刚4》在国内也曾风靡一时,三下五除二卷走19.8亿,离20亿仅隔“一步之遥”,令人惋惜。

不少人都以为,超过20亿这个任务恐怕要等《阿凡达2》才能实现了,没想到忽然杀出个《速7》来。在首日拿下4亿的情况下,该片前3天保守估计8亿以上,乐观估计可接近10亿,一周之内就将超过《阿凡达》的13.8亿。

可以说,“五一”小长假之前,《速7》都将是市场上的主打影片,可现在离“五一”还有接近3周时间,超过20亿极有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

而“五一”之后,除非有“不可控因素”,否则《速7》还将继续上映。票房到底能冲多高,这可不是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哥都不敢猜想。

(以上来源:腾讯娱乐,内容略有删减)

《速度与激情》全系列养成记 成商业电影经典案例

毫无疑问,《速度与激情7》引爆了全球影市。继该片在中国大陆首日票房接近4亿人民币后,该片已在全球三十个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新的首周票房纪录;全球总票房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基本上已如囊中探物。   

在票房火爆的同时,该片的口碑也出乎意料地坚挺:在“烂番茄”网站上,《速激7》的好评率高达82%,超过此前公认系列最佳《速激5》的78%。IMDb上的评分也创该系列最高8.0。   

这一切看来很不可思议,尤其是考虑到这一系列颇为曲折的制作与发行过程。当2001年推出该系列第一集时,环球片厂应该不会想到,那样一部典型的B级制作,十几年后,会成为并肩最成功的漫画英雄电影的超级大片。   

执导第一集的罗伯·科恩,此前的作品,领衔的虽不乏史泰龙、肖恩·康纳利等老牌动作明星,但低于预期的票房,没能让演员们焕发事业第二春,也让科恩在好莱坞的前途很不明朗。在那种关头,选择一帮资历很浅的年轻演员、来主演成本仅为3800万美元的以“飞车党”为主题的警匪片,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   

幸运的是,环球片厂与科恩导演都赌赢了。《速激1》首周收入超4000万美元,已盖过其制作成本,此后更一路高歌,最终在北美斩获1.45亿美元,全球2.07亿美元。   

分析该片一炮打响的原因,主要还是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动作片巅峰后,随着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巨星年龄的增长,该类型片领域缺乏新鲜面孔和新刺激;在这个时刻,银幕形象迥异于老牌影星的范·迪塞尔与保罗·沃克,充当了市场急需的“小鲜肉”;而以液氮加速为标志的地下赛车模式,也提供了六七十年代经典追车片无法给予的新鲜刺激。   

《速激1》捧红了范·迪塞尔,当时好莱坞颇为看好他接棒新世纪动作巨星的招牌。迪塞尔本人也很有野心,所以轮到拍摄续集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对剧本的处理,以及自身片酬的增长。虽说具体真实的情况没有完全揭示,但后来媒体普遍猜测的是,基于对续集内容与片酬协商方面的分歧,迪塞尔没有加盟,而是与“伯乐”罗伯·科恩一起拍了《极限特工》,企图另辟蹊径地塑造自己动作明星之路。   

相对比较“老实”的沃克,则留下拍了续集。虽说片方有补充新的角色,但迪塞尔的缺席,以及略微过头的赛车表现,让《速激2》遭遇媒体恶评,本土票房也没有预想的火爆。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个不招人待见的第二集,却多少奠定了日后该系列走红的套路:一是更强调合作,车手之外,还加入具有不同技能的新成员,“飞车家庭”初具雏形;二是努力打开国际市场,针对海外观众的偏好,引入具有异国风情的外景地和演员。此外,相对于第一集的正经严肃,续集有了很多插科打诨的情节,让影片整体氛围相对更为轻松。   

尽管本土票房与口碑都不尽如人意,《速激2》2.3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多少让制片方看到了一点希望。   

但对于该系列今后的走向,环球片厂也不太有底,保罗·沃克也意识到风险而没有加盟。缺少了明星阵容的第三集,采用的几乎是“直接发行DVD”式的制作规模:外景地选择了日本,还是希望主打海外市场;起用的是资历更浅的华裔导演林诣彬,制作周期也更见紧张。   

然而,《速激3》“极速漂移”的非主流定位,歪打正着地迎合了由类似《极品飞车》系列培养起来的极宅观众,而后者正成为影市不可忽视的票房贡献力量。同时,《速激3》完全着眼于新角色新故事的举动,与一般系列第三集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有一定的新鲜感。总之,《速激3》既是该系列的谷底之作,也是绝境逢生的转折点。   

不过,将该系列从“命悬一线”的境地拯救回“安全之地”的,还是观众对角色的认同。范· 迪塞尔在片尾意外露面,让粉丝们很是惊喜。当然,至于迪塞尔如何因为《星际传奇2》票房失利、愿以客串《速激3》的形式换取环球对后续《星际传奇》的支持,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影迷们对喜爱角色的支持,以及丰厚的海外市场回报,终于让环球及原片主创阵容都愿意搏一把,这让《速激4》成为该系列的分水岭:全明星阵容的回归,国际化新面孔扩充,以及格局和野心升级的剧情。也正是从这一集开始,该系列借鉴当时漫威影业已逐渐清晰的“电影宇宙”的模式,编导们开始重构系列的故事时空。   

该模式最典型的一点是,和漫画电影一样,让角色可以相对独立于影片发行顺序的时间线,甚至有可能发展成自己的番外故事。比如片中米歇尔·罗德里格兹扮演的角色,在《速激4》中“死去”,却可以在第五集中以“彩蛋”的方式复活。   

从第五集到最新的《速激7》,都坚持了这种以角色为中心、以越来越庞杂的国际化犯罪组织为故事舞台的模式;在后续三集中,该系列也厘清了卖点:一方面通过借鉴“碟中谍”系列,提升“团队合作”的价值,并美其名曰为对“家庭”的重视;另外,又效仿007、“谍影重重”系列,不断提升“国际范”。   

到这第七集,各位主角的故事看似仍然发生在现实时空,但其“打不死”的形象,已经和漫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相差无几。 可以说,《速激7》的火爆乃至该系列的起死回生,是集中拼贴、消化影史最成功动作片系列的成果,足以成为商业电影研究的经典案例。 (以上来源:新京报,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话题影片《速度与激情7》于4月12日凌晨在中国内地上映。各地影院排出近万场零点场,排片近七成,午夜的电影院依然热闹如白昼。数据显示,当日《速度与激情7》内地零点场票房超5000万元,打破《变形金刚4》创下的内地零点场纪录。此后,更多国内票房纪录被这部“怪物级”影片碾碎,包括首日票房、单日票房、第二周一票房、第二周二票房……“速7”被视为内地市场首部票房可能突破20亿元的作品。

对于《速7》的疯狂之势,北美市场分析家分析认为,《速7》之所以火爆全球,一是因为本来这即是一部值得去影院观看的动作大片,再加上这一部看上去就像是整个系列的终结篇,英文名称更是有寓意结局的意味,这完全激起了全球庞大粉丝共襄盛举的热潮。毫无疑问,主演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让影片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吸引了大批的影迷关注。

对于原本就是车迷的观众来说,《速度与激情》系列最吸引人的是它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赛车场景,此次《速7》中登场的莱肯超跑秒杀了前作中的任何一部超跑,成为《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最昂贵的跑车。即使不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影迷,也会希望看到这部保罗的“遗作”而唏嘘不已。正如之前“小丑”希斯莱杰去世后,《暗黑骑士》引发观众“怀念性”追捧,张国荣遗作《异度空间》为影迷留下无限感叹,这种“戏未落幕却已故人不再”的悲剧,无论在戏里还是戏外都会成为最能触发观众“泪点”的剧情。这种“怀念潮”也促使更多原本不是本系列影迷或者保罗影迷的观众,产生一种从众心理,想要走进电影院去一看究竟。

当然,除了影片本身表现“速度与激情”的剧情卖点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成功原因——那就是这个字:7。 这个“7”表示系列电影创造了又一个荧屏奇迹。事实上,系列电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表现良好,而接下来的十年中它们压倒性地统领了票房。典型的案例有,福克斯公司的《星球大战》系列(Star Wars,1999/2002/2005)和《X战警》(X-men,2000/2003/2006/2009)系列电影、哥伦比亚公司的《蜘蛛侠》(Spider-man,2002/2004/2007)系列电影和梦工厂 / 派拉蒙的《变形金刚》(Transformers,2007/2009)系列电影在海内外票房都占据领先地位。

《速度与激情7》银幕画面最终定格在保罗·沃克饰演的布莱恩与范·迪塞尔饰的多米尼克分道扬镳的情景。对观众来说,这是黑暗中正式与保罗告别;对导演和制片人来说,这是对保罗最好的告慰;对好莱坞巨大的影业机器而言,这是高度工业化的最好诠释。好莱坞没有意外,悲伤的故事只是过程,从完片担保、特效技术到宣发支持,这台巨大的机器以细致且专业化的操作,帮助《速度与激情7》转危为机并且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可以说,《速度与激情7》的火爆,确实值得我们商业电影研究的经典案例。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