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安阳开幕
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河南省安阳市隆重举行。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安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向前,安阳市副市长李长治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知名书法家等受邀嘉宾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单位向中国文字博物馆发来了贺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顾问宋华平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书写“兴甲骨研学攀登金字塔,创文字巡展滋润地球村”的贺词。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在致辞中表示,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填补了我国语言文字类博物馆建设的空白,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馆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展览、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文字博物馆仍旧厚任在肩,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自身的使命,坚定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的要求,以传承弘扬汉字文化为己任,助力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字的故事、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体现其时代价值。
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言恭达在开幕式上讲话并宣布“守望汉字”联盟成立。他表示,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以弘扬传承中国汉字文化为己任,以行动守护汉字,弘扬传承中华文化,在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当历史进入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回顾历史,重开人文新境。汉字是中华文化,汉字和汉字艺术一直是我们民族不变的人文情怀,当历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回顾历史,重开人文新境。守望汉字文化,传播华夏文明,是我们的职责与方向。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守望汉字,就是坚定不移地以敬畏之心守护经典,守护灵魂,守护文化信仰,肩负时代职责。
仪式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言恭达倡议,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十多家单位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守望汉字”联盟。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开幕式上,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为2019“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获奖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仪式上同时揭晓“汉字文化传播奖”。该奖项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传播汉字文化,对长期以来为中国汉字文化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包括汉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书法家、汉字文化传播新闻媒体工作者打造的奖项,希望通过此奖项表彰和激励致力于汉字文化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有识之士更加积极主动地宣传弘扬汉字文化,使传承文字文化的信念不断凝聚,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和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真谛,以文字文化先行,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本次揭晓“汉字文化传播使者”“汉字文化传播奖贡献奖”“汉字文化传播杰出贡献奖”“汉字文化传播终身成就奖”等奖项。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为获奖代表颁奖。
黄德宽在仪式上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09年11月16日震撼开馆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内各有关文博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馆党委与冯其庸、李学勤两任馆长带领全馆同志,以汉字文化的传承弘扬为己任,开拓创新,不懈努力,通过各种专题陈展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博物馆自身的品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建馆宗旨,在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精神,做好汉字和汉字文化研究,组织承担好“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项目和“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评选奖励”的组织实施工作,传承发扬汉字文化,将以甲骨文为标志的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挖掘好、阐释好,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贡献力量,为促进当代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长治代表中共安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作为集中展示汉字演变和一脉传承发展历程的文字殿堂,中国文字博物馆肩负着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十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保护、陈列、研究好文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播汉字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深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希望中国文字博物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充分发挥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努力建设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仪式上讲话,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希望中国文字博物馆能够继续扩大社会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当代社会,秉持专业特色,突出文字特征,不断丰富文物史料,创新布展陈列,深化研究交流,拓展教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我省文物系统同仁一道,坚定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的要求,和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文博人的“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潜心研究、努力拼搏、在促进甲骨文和文字研究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汉字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向前宣布“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大展”“回首•展望——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图片展”开展。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一同参观展览。
据悉,“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从2017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和踊跃参与,共收到世界各地,包括收到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作品2300余件。本次将展出其中200幅入展作品,20件获优秀奖书法作品。此次入展作品基本涵盖了古文字书体的形式,展览的举办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古文字书法的审美范畴艺术意境与表现手法,建设和谐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深远。
回顾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些年来的成长壮大历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中国文字博物馆人在文物研究与保护、文字展示与教育、文化传承与弘扬、文明交流互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筹备了此次展览,展览从建设、开馆、运行、展望、关怀五个篇章回顾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同时描绘了博物馆的美好蓝图。
(以上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1-16,作者:张娓)
“为汉字安一个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侧记
十年前,河南大学王蕴智教授给时任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写信,倡议建设一个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终于建成并开馆。该馆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填补了我国语言文字类博物馆建设的空白,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览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为观众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同时反映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性双重功能。
据了解,中国文字博物馆分两期建设,已于2009年11月16日建成开馆的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包括主体馆、字坊、广场等。已开工建设的续建工程占地175亩,建筑面积68300平方米,包括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和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等。续建工程完成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功能完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建成开馆,为把安阳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文化休闲旅游城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长治说。
“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展览、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介绍说。
“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是冯其庸先生,第二任馆长是李学勤先生,我刚接任第三任馆长。十年来,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路。在国家有关部委、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各方的支持下,文字博物馆以汉字文化的传承弘扬为己任,通过各种专题展陈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博物馆自身的品牌,在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十年发展,是河南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的成果展示,也是我国文博事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说。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文化自信是国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基因,汉字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支撑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敬惜汉字,激活汉字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让汉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永葆汉字文化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为了守望汉字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方正字库等十多家单位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守望汉字”联盟。
“建立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促进多方联动,探索面向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汉字文化研究与传播新路径,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守望汉字、敬惜文化、启智明道,催生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言恭达介绍说。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推出了“回首•展望——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图片展”和“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对长期以来为中国汉字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汉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书法家、汉字文化传播新闻媒体工作者颁发了“汉字文化传播奖”。
“展望未来,文字博物馆将继续以传承弘扬汉字文化为己任,助力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字的故事、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把习近平总书记致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的要求落到实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说。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9-11-19,作者:王胜昔、郝永飞)
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文字成为中原发展软实力
展厅内游人如织、大屏幕上字符跳动、甲骨学堂内书声琅琅、学术会议上百家争鸣……建馆十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坚持教育与科研“双肩挑”,既展示文字之美,又探索文字之博。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贾湖刻符、甲骨文、金文等众多文字资源。文字是祖先留下的宝藏,保护好、宣传好,只是“探宝”的第一步;发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宝”的关键。
如何让文字成为民族认同的黏合剂、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中原发展的软实力?
首先,要善于化静为动。2018年5月18日,一场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抖音秀刷爆了朋友圈,引得网民纷纷点赞、转发。数字时代,能打动人的不再是古板的解说词、坚硬的古物,而是厚重的历史、有趣的故事。因此,弘扬文字文化,要化静为动、“起死回生”,利用虚拟现实、H5动画、3D成像等传播技术,讲好文字故事,透视中国历史。
其次,要善于点“古”成金。把资源变成产业,用产业反哺资源,这是弘扬文字文化的必由之路。开发文字资源,不能停留在印文化衫、做扑克牌的层面,要深入挖掘内涵,捕捉需求痛点,打造有价值、有深度、有卖点的产业集群,让文字资源成为河南人民的“聚宝盆”。
最后,要善于“内销转出口”。汉字是中国的,文化是世界的,文字文化必须走出国门。目前,人们已经有过不少尝试:小象汉字设计的《甲骨文游戏字卡》,用甲骨文、简体字和英文三种形式,教儿童和外国人识读汉字;“汉字叔叔”斯睿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文字博物馆组织了110余场《汉字》巡展活动,走过法国、英国、德国等26个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恰逢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挖历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字成为中原发展的软实力。
(以上来源:河南日报,2019-11-16,作者:亦之)
【数据分析】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谈博物馆建设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2001年,借着殷墟申遗的东风,安阳市提出“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得到时任省长李克强的支持。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奠基,并于2007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
十年前筚路蓝缕,十年后声名远播。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致力于传播文字文化、推动国际交流,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在文字教育方面,该馆累计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近400万人次;甲骨学堂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800场,累计有近3.5万个(次)家庭参与。
在文化交流方面,该馆的《汉字》巡展已举办110余场,踏足法、英、德等26个国家;2015年开始举办国际汉字大会,每两年一届,2019年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的70余位嘉宾参会。
在学术研究方面,这里先后举办“中国文字发展论坛”等3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发表论文近200篇;承担了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
汉字百年,命运起伏,终归大道;文脉千年,一以贯之,从未断绝。然而,传承千年的,又岂止这几个笔画?文之史、字之体、人之思,无不映照出一以贯之的文脉。纵横即为岁月,左右皆是春秋。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