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广东省各市“图书馆之城”用阅读点亮一座城!
2019年12月04日
广东省各市“图书馆之城”用阅读点亮一座城!
广东省各市“图书馆之城”用阅读点亮一座城!

【热点回顾】

广州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216个,未来将建“图书馆之城”

9月12日下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精神座谈会。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等专家表示,图书馆人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总结以往的成败得失经验,更应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大胆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国家图书馆迎来110周年馆庆之际,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高度赞扬了老专家们心系国图发展和文化事业,体现了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的坚守。总书记强调,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鼓励国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广州图书馆退休老专家、副研究馆员黄黎清在发言中表示,广州图书馆读者工作发展较好,很多市民来到这里吸收营养,要继续守住图书馆这一阵地,让更多人来到图书馆。

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介绍,截至2019年7月,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含分馆)216个,全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合计为40.58万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居全国城市前列。2018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到馆2427.18万人次,外借文献量2868.19万册次,注册读者量317.47万人,广州图书馆成为广州市著名文化地标,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基础服务量全国公共馆第一,每日人均入馆数约2.8万人,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

刘瑜梅在讲话中指出,下一步,广州将着力推进优化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强化图书馆服务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广州“图书馆之城”规划,扎实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出新出彩,共同推进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以上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09-13,记者冯芸清)

2019年深圳“图书馆之城”读书月一大批活动精彩来袭

今年的深圳读书月带着“先读为快、行稳致远”的主题宣言迎来了青春飞扬的20岁。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主要窗口和阵地,深圳市各级各类图书馆精心组织、通力协作,将在本届读书月期间开展各类型活动880余场,其中重点活动约132场,与市民相约金秋,共享鹏城缤纷阅读盛宴。  

作为“图书馆之城”的中心馆,深圳图书馆共举办各类活动132场,开展探阅读之“深”、品阅读之“精”、领阅读之“众”、赏阅读之“美”、为阅读喝彩、享阅读之“便”、觅阅读之“乐”、追阅读之“新”系列活动,兼具内容的丰富厚重与形式的多元新颖,激发阅读乐趣。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以“新阅读心悦读”为主题,打造多视角、全方位的读书月系列活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深圳各中小学,以阅读为基础,激发少年儿童各方面才能,让“知”与“行”相互促进。福田区图书馆以“书”为媒,开启“遨游碧波书海”“品味红色书香”“悦享缤纷书趣”“聆听童言书语”四大篇章,充分展示深圳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宝安区图书馆立足馆藏资源和特色活动,邀请专家与读者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罗湖区图书馆开展贴近生活与群众的分级阅读活动,将经典阅读、传统阅读与现代时尚阅读相结合。盐田区图书馆通过海洋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展示盐田推动全民阅读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创意。龙岗区和南山图书馆通过多样化、多层次、多视角的阅读推广活动,培育市民阅读理念,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益。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设计打造兼具艺术性和童话风格的“阅读主题乐园”,从图书中挖掘少儿喜爱的内容。坪山区图书馆引导读者爱读书、读好书,让经典走进大众,让阅读成为时尚。龙华区图书馆与各街道、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活动,培育市民爱国情操、提升人文关怀。  

读书月里,各市、区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不仅数量丰富、形式多样,贯穿读书月始终,而且活动品质卓越,各具特色与亮点。  

亮点一  “阅在深秋”全城联动展现“图书馆之城”文化魅力

由13家图书馆共同打造的阅读嘉年华——第三届“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将于11月3日继续亮相读书月,该活动由深圳图书情报学会、深圳图书馆联合公共、高校图书馆共同主办,以“在图书馆发现世界”为主题,在深圳图书馆水幕广场设立不同形式的阅读区域,让各参与图书馆自行创意,营造开放、宁静、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氛围,在推荐阅读资源,提供阅读指导,推广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多元宣传图书馆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打造阅读新生态的文化风采,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阅读推广,在图书馆中发现充满无限可能的精彩世界。  

亮点二  高端品牌讲座涵养培育人文精神  

多年来,在市、区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图书馆界“全民阅读”活动的品牌讲座影响力不断提升。读书月期间,各馆延续经典、推陈出新,如深圳图书馆的人文学术高端引领品牌——“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五周年系列活动、人文讲坛100期特别策划、“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专题讲座;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名家讲座”“听•说”文化讲座、“一小时课堂”;罗湖区图书馆的“对白•流年”都市讲坛、“作家面对面”阅读分享会;南山图书馆的“博士论坛”“南山文化讲坛”“南图沙龙”系列;龙岗区图书馆的“龙岗大讲堂”;盐田区图书馆的“海洋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宝安区图书馆的“宝安读书论坛”;龙岗区图书馆的“龙岗大讲堂”;坪山区图书馆的“书话坪山”主题沙龙、“坪山夜话”沙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深职读书月”系列讲座——“丽湖大讲堂”“国学馆”等。  

亮点三  特色活动呈现多元阅读风采

深圳各市、区图书馆根据本馆特色,推出多项阅读活动:深圳图书馆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图书展”“深圳阅读联盟签约仪式暨联盟项目策划会”,为市民提供数字阅读指引导航的“e读、e站、e屏——e系列”活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交•享•阅”读者沙龙、“悦读”好书推荐图文展、“闭馆音乐你做主”和“电影时光由您推荐”征集活动。罗湖区图书馆的“百家荟:罗湖家庭换书市集”;南山图书馆的“悦读有约”“跟名师读名著”“国学小讲坛”“馆员故事会”“图书馆美妙时光”等沙龙活动;龙岗区图书馆的“圕•展览”“榕树头书场”传统评书、“一书一世界”户外阅读;宝安区图书馆的“读剧剧场汇报演出”“图图姐姐讲故事”和“宝安文库——宝安地方文献常规展”“文脉深圳•报纸展”展览;光明区图书馆的第二届“星阅光明——图书馆之夜”;龙华区图书馆的“看中国、读深圳、走龙华”文学征文和“益”起来-龙华文化集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深职青年说”真人图书馆、读书人俱乐部活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悦读分享会”沙龙等。  

亮点四  文艺竞技激发阅读热情

读书月期间,各馆纷纷开展精彩纷呈的文艺竞技类活动:深圳图书馆的“第五届‘思维之星’——深圳大学生思辨大赛”;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名著新编”短剧大赛、“国学宝贝”评选活动、青少年现场书法大赛、中小学生摄影作品比赛;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悦读之星”评比活动;南山图书馆的“家庭读书竞赛座谈会及颁奖”活动;龙岗区图书馆的“阅在童年,收获成长”亲子阅读知识竞赛;龙华区图书馆的首届诗词大会,“第二十届深圳读书月之第二届龙华区十大青年演说家评选活动”“祝福祖国70周岁朗诵比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比赛、“书海拾贝”比赛活动等。  

亮点五  致敬传统,传承阅读古韵

读书月适逢深圳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与宣传月,深圳图书馆将开展“书香古韵.有志同行”古籍保护修复培训班活动、同时,还有“书香非遗——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也推出以非遗文化为重点的“非遗文化生活馆”。  

亮点六  升级服务享受阅读便利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深圳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响应号召,包括线上线下的借阅服务将在读书月期间优化升级,更好地满足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  

今年11月起,在深市民只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内加入统一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或市、区馆微信服务号实名免费申办“鹏城励读证”。“鹏城励读证”有“免证免押”两大特点,可以无须领证和交借书押金即可申办具有借书权限的读者证,在全市加入统一服务的313家公共图书馆和296个自助图书馆通行;可借阅中文图书5件/册;可免费访问市、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可通过扫码方式或使用二代身份证登录各馆网站和自助服务设备,市民利用图书馆将会变得更加便捷。

(以上来源:深圳新闻网,2019-11-02,记者韩文嘉)

广州市平均7.8万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截至2019年9月,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到88.24%,相对于2015年46.74%的覆盖率,5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同时广州市常住人口中约有21.3%注册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即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

11月20日,在广州图书馆召开的“提升效能、创新发展与图书馆统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表示,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据悉,从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发布实施,到2018年《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这5年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广州图书馆近年来以其日均入馆人数近3万人的服务效益成为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翘楚,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广州市目前平均7.8万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已经提前实现了《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提出2020年平均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目标,同时也超过新加坡和邻近的香港,前者平均20.36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后者平均9.09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

在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表示,广州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在全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中非常突出,对于全国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作为全国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柯平表示,目前图书馆界正在极力推动用第三方评估、行业标准制定等数据统计方式来代替政府部门的评估和考核,在客观上能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中,数字信息资源的使用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均数字信息资源利用量在2018年达到了4.84篇/册次,相对于2015年的2.51篇/册次,也增长了近一倍。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院长、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申晓娟也在研讨会上表示,在行业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解决电子资源的统计问题,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但是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如何评估和量化服务效益,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

研讨会上,来自柏林洪堡大学柏林图书馆和信息研究学院的荣誉教授克劳迪娅•卢克斯介绍了国际图书馆界的经验,认为图书馆及文化行业的统计数据不仅能反映财政投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说服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决策层支持图书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以上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11-20,记者 许晓蕾)

【数据分析】

11月12日至14日,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与会嘉宾齐聚广州图书馆,共同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以广州市为龙头,广东省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广东省的“图书馆之城”建设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可以从法制、基础设施和社会力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下面以广州市为例,对广东省“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

第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2015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中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等人均指标,明确了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创新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规范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行为。在此基础上,广州又陆续出台了《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关于全面推进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工作指引》等多个配套文件。

第二,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世界上以城市命名的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的基础服务量居全国公共图书馆之首。2018年,其外借文献量超过1100万册次,接待读者930余万人次,日均接待读者约2.8万人次。2018年底,广州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91个,平均每7.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提前两年实现了“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目标。与此同时,区级图书馆建设步入快车道。2015年以来,黄埔区图书馆新馆、从化图书馆二期、海珠区少儿馆、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先后对外开放或试运行。针对区、街镇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7年至2019年,广州市财政累计投入1670万元,各区相应提供配套资金,扶持63个街镇图书馆和23个市民书房新建或改造,有力推动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建成各类公共图书馆229个,全部实现通借通还和免费开放,其中分馆209个,较2015年增长了207.35%。

第三,社会力量在图书馆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广州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积极与书店、企业园区、咖啡店、公园、房地产商、教育机构、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地铁公司等合办分馆,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大投入。2018年至2019年7月底,社会资金累计投入超过6700万元。截至今年7月底,广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55个,空间资源投入约3.34万平方米。今年1月至7月,这些分馆接待读者超过80万人次,外借文献超过31万册次,共建共享水平持续提升。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