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上海民营院团组团献演长三角 五部优秀作品 全方位凸显民营力量
今年恰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市文旅局的指导支持下,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特意组织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各自携带在“上海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中的获奖剧目赴安徽举行展演系列活动。
此次亮相安徽的5部作品题材多元、形式各异。上海文慧沪剧团创演的沪剧《心归何处》,反映了人与社会、城市和时代之间的爱;上海上艺戏剧社创作的话剧《生命行歌》将目光聚焦老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上海新东苑沪剧团的现实题材沪剧《啊,母亲》探讨母爱与社会责任感。
三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切中了当下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让人看到了民营院团在题材选择上的敏锐,以及他们的社会担当。
而上海现代人剧社根据优秀影片改编的音乐剧《小城之春》以及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探索之作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也刷新了人们对民营院团作品的既有印象。
据悉,如今上海民营院团登记在册的有200余家,其中1/3都活跃在市场一线,60多家每年都有原创作品出炉,30余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挑战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成为业内标杆。
之所以连续两年组织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赴长三角地区展演,主办方市演协会长韦芝坦言:“已经占据演出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上海民营院团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成为上海不可忽视的一支创作生力军,在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推进的当下,民营院团之间的深化艺术交流,也能促进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共同发展。”
五大运营模式 透露良性运作的奥秘
以前民营院团给人的印象,就是捧着几出百演不衰的传统戏当作铁饭碗,能够自负盈亏混个温饱就很好了。如今,民营院团不但将触角伸向更潮更受年轻人欢迎的音乐剧,好想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这样从传统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创新作品更是走向世界,在欧美多国进行巡演。
在交流会上,来自安徽文艺界的相关领导以及剧场、剧团负责人纷纷“打探”上海民营院团的成功经验。而上海民营院团的艺术家和管理者们分享的“五大运营模式”也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最羡慕上海现代人剧社能够拥有新光影剧院这方“自留地”,“场团合一”的模式能够让剧场和剧团之间互相借力打造共有的品牌。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就分享,“看悬疑,到新光”剧团和剧场一同努力的结果,剧场要占得市场份额,关键是以特色突出辨识度,区别于其他剧场的特殊定位是立足之本,现代人剧社的悬疑系列给予了这种辨识度,而剧场盘活的一方人气也为剧团养成了一批铁杆粉丝,可谓双赢。
和以往民营剧团只能招揽国有院团退休人才不同,如今“挑班单干”的“角儿”更多的是心怀理想的青壮年。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军、京剧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圈内圈外都极富人气的中国“第一女老生”王珮瑜都有自己的艺术中心或工作室。他们的加入为民营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拉高了艺术质量的平均值。
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家自主办团,也为民营剧团在艺术创作上更为放开手脚。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王慧莉所创办的文慧沪剧团,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现代化管理都在民营院团中堪称翘楚。文慧以每年一出原创大戏的速度积累剧目、打造品牌、刷新着市场对民营院团的认知。
此外,依托演艺新空间催生的新生民营院团也成为艺术高校毕业生的大展身手的舞台。很多初出茅庐的潜力股就是在这个平台慢慢生长、茁壮起来。而城市文明进程的推进以及观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也让上海催生了越来越多专营高雅艺术的民营院团,交响乐、芭蕾舞这类以往只有国有院团的艺术领域也渐渐有了民营的身影。
特地调整档期赶来“取经”的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宣祥友感慨,交流会紧凑却信息量爆棚,让人不虚此行:“我们安徽民营院团的数量虽多,但在平均质量和整体发展上还是和上海有着差距,以上海为中心、杭州为目标、江苏为榜样,我们安徽的民营剧团才能有更长足发展。”
(来源:《新民晚报》,2019-11-01,朱渊)
肥西县第七届民营文艺院团戏曲展演评比精彩启动
11月8日,由肥西县文旅局主办,县文化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协办的肥西县第七届民营文艺院团戏曲展演活动在中国中部花木城举行,所有参演节目将按照综艺类和戏曲两个类别进行评比。
肥西县已经连续举办6届民营院团展演,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展演活动不再采取集中展演的方式进行,而是采取主会场和分会场同步展演的方式,分别在上派镇、官亭镇、柿树岗乡、铭传乡同步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免费看大戏。整个展演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10月28日至11月1日,整台传统庐剧展演剧目采用群众点单的方式进行,由8家优秀民营院团带来的《大花轿》《罗帕记》《仁义状元》《凤还巢》等14场传统整本庐剧让肥西县的戏迷朋友过足了戏瘾。整台剧目展演结束后,则进行院团戏曲和综艺两大类优秀节目展演集中评比阶段。11月8日当天,民营院团优秀节目分为戏曲和综艺两部分进行展演,其中戏曲类节目14个,综艺类节目12个。庐剧《村官大事、小品《健康扶贫到我家》、快板《歌唱党的十九大》等一批内容体现时代性,元素体现多样性,创作体现创新性的文艺作品与广大观众朋友见面。
组织民营院团送戏下乡展演活动,将民营文艺院团展演活动打造肥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这是肥西县文旅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践行为民宗旨落到实处的良好实践。同时,也是鼓励民营院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了解,肥西县文旅局积极采取支持和管理并重的方式促进民营院团的发展,通过举办展演和以奖代补的形式,为戏曲类、综艺类节目以及优秀节目创作、演员表演、组织等设立奖项,并按照县民营院团扶持政策标准予以兑现。2018年度,肥西县完成民营院团奖补资金32 万元,申报场次达到678场。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2019-11-08,肥西县文旅局 余柳)
紫竹调传上海情,非遗展赢啧啧赞,上海民营院团及“非遗”手工艺在澳门受欢迎
时逢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首次组织民营院团沪剧专场和非遗手工艺展示,日前奔赴澳门参加“沪澳主题周”活动。在澳门,观众对“紫竹调”颇有共鸣,还为非遗手工艺人连连点赞。
此次演出是受澳门上海联谊会等方面的邀请,在市文旅局的支持下,一台“沪剧优秀作品演唱会”和一组非遗手工展示联袂前往。澳门有不少上海人,他们对演出的最多评价就是:“蛮配阿拉胃口的”。澳门沪剧迷更是惊喜不已,大呼“太过瘾了”!他们觉得这台沪剧演出“阵容豪华”,有国家一级演员杨音、国家一级演员王勤、国家一级演员孙彩芳以及上海沪剧的“台柱子”王慧莉和沈慧琴等,他们在上海的沪剧舞台上不仅活跃而且出彩,几乎个个是上海民营沪剧团的“当家人”和“领衔主演”,也是沪剧舞台上响当当的小生和花旦。节目单则是度身定制的,挑选了澳门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沪剧选段。比如,有传统沪剧中流传广泛的、被誉为“上海声音”的《紫竹调》;还有吸取了江南民歌元素的“对子戏”《卖红菱》、沪剧经典片段《庵堂相会》《绣荷包》、沪剧骨子老戏的赋子板唱段《徐阿增出灯》等。为了呈现沪剧在继承发展中的新成果,节目中选择了根据巴金名著改编沪剧《家》中的片段“别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今年刚刚获得优秀奖项的原创沪剧《啊,母亲!》片段。
演出当晩,不少澳门的上海“老乡”早早就来到剧场门口等候,演出中,自始至终都能听到观众席里传来和着音乐节拍跟唱的声音。当最后一个节目《燕燕做媒》那熟悉的“紫竹调”音乐响起时,台上台下同展歌喉、共浯乡音。有一位“老上海”激动地说“多少年没听到沪剧了,今天又听到了杨音唱的王盘声味道,还一道唱最欢喜的紫竹调,开心啊”!
(来源:光明日报,2019-11-16,朱光)
乡村振兴战略让民营戏曲院团大有可为
每一个民营戏曲院团都有一部艰辛的创业史、生动的奋斗史、感人的奉献史。在基层院团和民营院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唱戏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秋麦二季回一次,掂回一堆脏衣裳。”这说明了他们生存的艰难及在社会中被冷落、被忽视的现状。为了全面发挥民营文艺院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我提出如下建议:
把民营戏曲院团的建设发展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指导。文化主管部门成立民营文艺院团指导委员会和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实行定向管理,引导督促他们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有贡献的民营文艺院团免费提供剧本、委派主创人员免费进行创作,选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经典剧目,用政府购买演出场次的形式进行适当补贴。在适当时候可以举办民营剧团大展演、大比武,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更多地为群众服务。
筹办“中国乡村戏曲节”和“中国农村戏曲电影节”。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是戏曲电影的重要拍摄基地,许多农村题材的戏曲电影均出自河南。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河南驻马店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影视节”,弘扬了乡村振兴主旋律。
现在全国戏曲市场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大中城市演出少;乡村包场演出多,商业演出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戏曲走向现代、走向青年?一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利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结合的创演方法吸引观众,京昆看规范,豫剧看特色,要借鉴京剧的神、话剧的实、豫剧的味儿吸引全国观众。二是在民营戏曲院团坚守农村市场的同时,调动省、市专业院团的力量到大中城市开展演出,并推动戏曲进校园、进城市社区、进剧场演出,培养城市年轻观众、大中小学生,以及进城务工的年轻农民观众。文化部门可推出惠民戏票,把他们吸引进剧场,起到以戏化人、以戏育人的作用。只有这样,戏曲才能传得开、立得住、叫得响,实现作品铺天盖地、精品顶天立地。
(来源: 《中国文化报》,2019-09-09,李树建)
加大对基层民营院团扶持力度
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代表说:民营院团是当前活跃在基层的一支文化艺术生力军,承担着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民间戏班民间走,送戏送到大门口,父老乡亲都喜欢,老戏新戏啥都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为了全面发挥民营文艺院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文化主管部门成立民营文艺院团指导委员会和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实行定向管理,引导督促他们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作品。对有贡献的民营文艺院团给予帮扶,如选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经典剧目,用政府购买演出场次的形式进行适当补贴。以合法合规为原则,引入混合所有制体系,组建“农村农民戏曲文化发展基金”,助力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来源: 《光明日报》, 2019-03-15,王胜昔)
[数据分析]
民营院团来自民间, 民营艺术院团的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优秀文艺作品、推动演出市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民营院团面临演出场所等硬件配套不足;缺乏优秀原创剧目;缺乏稳定和优秀的演职人员队伍、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等困难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一方面积极探索出台促进当地民营院团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政府采购、文化配送等政策,研究促进民营文艺院团的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肥西县文旅局通过举办展演和以奖代补的形式,为戏曲类、综艺类节目以及优秀节目创作、演员表演、组织等设立奖项,不失为鼓励民营院团不断创新发展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亟须加大演员和编创人员等演职人员、院团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育和培训力度。
民营院团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除了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监管,更需要自身加强创新发展。一是努力创作深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原创作品,提高演出质量。民营院团应立足本土,瞄准人民,聚焦社会,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上下功夫,抓好决定院团发展的“支撑点”。上海民营院团已经占据演出市场大半壁江山,主要奥秘就在于每年都创排新剧,培养自己的演员梯队和年轻名角,抓好剧目和演出质量为院团良性运作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二是充分利用好政府实施的支持基层文艺院团的多项工程和平台。民营文艺院团通过及时了解并把握好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好戏曲进乡村、配送流动舞台车、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等展演活动;同时,积极申报争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基层院团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等,不失时机地自身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戏曲等表演艺术的传承和普及活动,为院团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培养“后来人”。比如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参与到中小学学生的艺术实践指导活动中,推进戏曲等艺术的普及和“后来人”储备军的培育;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和戏曲职业院校合作,促进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四是通过借力实现民营院团的发展。民营文艺院团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灵活的机制,在资金、艺术创作、用人、经营管理等方面跟国有文艺院团、企业或企业家开展多方面合作,在“借力”中实现共同发展。上海民营剧团的成功经验和灵活运作模式作为发展新路径,已经显现出较好效果。
(乔丽)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