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上海田子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2018年7月6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友善
【内容分类】 社会文化
【内容摘要】

如果说外滩景区展示了上海的大气包容,那么地处城市核心区的田子坊,则体现出老上海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味道。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

【标签】 田子坊 文化传承
【正文】

【热点回顾】

上海田子坊:弄堂里的海派文创天地

上海这座城市有很多值得去好好看看的地方,田子坊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外滩景区展示了上海的大气包容,那么地处城市核心区的田子坊,则体现出老上海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味道。在田子坊独具上海特色的里弄里,各类门店、酒吧、文创工作室等挤挤挨挨,在窄小的弄堂里迎接着中外游客。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里至今还生活着133户老上海居民,商居双方在田子坊和谐相融,共同分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没有征地搬迁,没有大拆大建,田子坊在传统的里弄里完成了综合改造提升。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和 “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扬名中外。

田子坊因文化而扬名中外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的泰康路210弄。从一号门进入,漫步在田子坊的弄堂里,只见一家家小店装扮得千姿百态,既有上海传统工艺的旗袍、化妆品、纸扇雨伞、剪纸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文创产品店面。酒吧座椅上,坐满了来自中外的游客,悠闲体验这里难得的慢生活味道。墙边屋角台阶旁,随处可见独特的文化小饰品,在方寸间展示着田子坊独特的海派文化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田子坊的名字是画家黄永玉借我国史书中记载的一位名叫“田子方”的画家,取其谐音而命名的,可以说,田子坊名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回味的文化小品。

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驭告诉记者,泰康路过去只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打浦桥这一片过去是老工业厂房集中区,市民居住生活环境很差,可以说是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先后有很多艺术家发现这里可以搞艺术,纷纷在老厂房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拔尖人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油画家陈逸飞,摄影家尔东强,海派剪纸的传人、重彩水墨画家李守白等。市场的感觉很敏锐,大家都看到了文创产业在这里有商机,于是有很多的艺术人才纷纷进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才到田子坊从事文创产业。这时政府部门就及时调整田子坊周边的建设规划,在田子坊对面修建了上海第一个建在地铁上的,集文化消费、餐饮、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一个36万平方米的日月光中心,与田子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通过对整个田子坊及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田子坊的改造提升工作,田子坊也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和 ‘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有人说田子坊是“青年小资”和背包客的天堂,有人说这里浓缩了老上海生活的气息,也有人将其归为到上海必去的景点之一。周驭表示,田子坊的客流来自世界各地,特点很鲜明,就是背包客和年轻人。基于这一点,前些年还有一家世界闻名的企业做了一则产品的宣传广告,内容就是告诉游客去田子坊怎么走,由此可见田子坊文化的影响力。

“软改造”保持田子坊的原生态

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搞的旧城改造工程不同的是,田子坊的综合改造提升全部是“软改造”,最大限度地保留田子坊区域的原生态。周驭告诉记者,田子坊是“国家级文创产业区”和“AAA级景区”,但这里还是一个居民小区,设置有居委会,现在田子坊里依旧生活着133户、392位居民,“田子坊不同时期的各式建筑都有,比如老工业厂房、海派民居等,如何进行改造提升呢?我们黄浦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软改造’的思路并一直坚持下来。改造过程中,没有土地和房屋征收,一切改造提升都是在保留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我们对房屋进行调查统计,有建筑安全隐患的就加固,门窗、建筑外立面、街道上的砖墙雕刻等都基本上保留下来。每个店面的装修、门口档位的设置等,都按照原生态保护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当年居民使用的几口水井,我们也进行了留存保护,做出标识展示给游客。我们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力求不影响居民的生活,大家在弄堂里都能看到,居民搭建的衣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很有生活气息。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一切都力求做到原生态,把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生活展示给全世界的游客。可以说,田子坊这样集景区、文创产业区、居住区三区合一的板块,在上海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吕宏说:“历史建筑是打开一座城市的钥匙,作为不可移动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一旦拆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们往往会在若干年后发现原来拆掉的老房子其实还真是有保留的价值,但要想再造,却不具备相应的技艺,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田子坊能保留今天这个样子,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在实际的运营中,居民和商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比如噪音以前就让居民很有意见。周驭表示:“我们把这里的居民和商户称为田子坊的‘守护天使’,商户守护居民,居民关爱商户,我们引导大家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让大家和谐相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政府关键是要做好基础服务

据了解,黄浦区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田子坊地区管理机构,全面协调整个区域的建设发展管理工作。

周驭表示,管理机构的第一项主要职责就是确保田子坊地区的安全。为此,田子坊管理办公室成立了专职的消防队、保安队,确保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在消防监控上,我们的烟感器实现了全覆盖。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等特殊时段,田子坊的人流量特别大,我们会提前制定应对预案,通过‘客流眼’对客流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将触及警戒数字,就开始限流,引导游客单循环游览、休闲购物等。”

“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是艺术家、商户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做。我们黄浦区在田子坊的综合改造提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是去做好基础服务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措施外,我们还积极提升周边的交通、餐饮等配套服务,主动做好对外宣传的灯光、广告设计等工作,全力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同时,我们在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坚决取缔具有安全隐患、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对无证经营的商户门店坚决取缔,力求将田子坊建成大家喜欢的美丽街区和文明城区建设的窗口。”周驭说。

(以上来源:西安日报 雷县鸿 2018-06-28)

上海田子坊现“常用吴语字”空中长廊

近日,上海田子坊内出现一条科普“常用吴语字”的空中长廊,不仅能在此感受海派弄堂文化,更能学说“上海闲话”。

穿过田子坊的“志成里”,来到一处相对开阔的石库门弄堂,抬眼望去便是悬着吊兰绿植的空中长廊。吊兰旁片片红色“旗牌”上,印有独具弄堂风味的“常用吴语字”,细看不禁会念出声。

如“爿”字,上海话读“be”,汉语拼音为“pan”,指劈开成片的木柴,竹爿头;或用作量词,指商店、田地、工厂等,如一爿商店,一爿水田。

其实,上海以前的石库门弄堂沿街门面还有“柴爿行”,有木劈柴爿、竹片柴爿;由于当时石库门内有灶头间,专烧柴爿,所以还有弄堂里的柴爿叫卖。现在上海马路上夜排档有“柴爿馄饨”,是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称法。

“平时上海话里一直讲这些词,这次来田子坊第一次知道这字怎么写。”上海市民陈阿姨告诉记者,她认为这种形式不仅能科普吴语字,更能让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游玩田子坊的同时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2018-06-25)

除了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模式

历史建筑是“活体”文化遗产,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风貌之基,承载历史,不可再生。然而,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把握。在今天召开的市政协重点协办理“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提案专题座谈会上,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保留保护要求与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之间的矛盾,近十多年来上海作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些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从改造利用的方式上可归纳为:步高里模式、思南模式、春阳里模式、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以及其他保护利用模式。

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近70%还在发挥居住功能

据介绍,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后,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关注和参与,依法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上海已陆续公布5批共计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心城区占地约27平方公里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郊区和浦东新区占地约14平方公里的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19处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道路,其中包括永不拓宽道路64条。

此外,上海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上海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10个古镇先后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村落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上海近现代建筑呈现出与北京、西安等中国传统古建筑以及希腊、罗马等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特殊性:一方面,建成仅百年左右,尚属‘年轻’;另一方面,普遍在使用之中。”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近70%的历史建筑还在发挥居住功能,这些老建筑及生活在其间的住户,是老上海的根底,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的核心背景,只有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才能使人感知历史、记住乡愁,才能留住城市文脉,提升海派文化的认同度、凝聚力和竞争力。

改造模式以改善居住为前提

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历程中所得出的经验,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不能把历史建筑当作“样本”和“文物”,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使用功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只有更加合理的使用,才能将这些人文记忆代代相传。

“这些模式都是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前提的改造”,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认为,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春阳里模式更是活化使用的很好诠释。

此外,上海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注重采取多方协作、共同参与方式,在修复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街区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特征、留存上海独特记忆的同时,植入适合当代城市需求的公共文化和商业等功能,为上海这座大都市提供重要的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思南模式、新天地模式即是这样的范例。

据介绍,上海正建立“一幢一册”的保护档案,提高优秀历史建筑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已完成前四批540处、1689幢优秀历史建筑的完整档案,今年启动新公布的第五批426处优秀历史建筑的 “一幢一册”建档工作。“十三五”以来,上海已推进近40万平方米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并同步推进成片风貌区内近110万平方米各类居住类历史建筑的修缮。

(以上来源:上观新闻 张骏 2018-06-11)

【数据分析】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文化因素,而创立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具有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

打造文化古街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应该彰显古街的独具特色。怎么才算独具特色呢,只有从古街的历史和文化着眼了。历史往事和文化遗迹,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藏,这才是当地真正的名片。作为上海首个创意园区,田子坊浓缩了上海都市弄堂景观,是海内外游客品读上海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而无论是以巨幅连环画形式,让体验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老弄堂石库门房的乐趣,还是科普“常用吴语字”的空中长廊,都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韵味。

政企合作,引入各国艺术家人群入驻,为古老街区增添生机。政府在艺术街前期启动中,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业态调整、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让艺术工作者们在这里设立设计室、工作室。田子坊内有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像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