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描绘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更是多不甚数,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其中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宋代陆游所著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作:“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戏曲方面更是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如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所著《节气歌弹词》。词人将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语意双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以上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2014年10月01日,李后强 廖子夏 胡学举)
“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17点30分(当地时间12点30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然而,“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群体长期从事“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及民俗实践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将为该遗产项目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分别负责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承担起专业机构和专业学会的责任。
(以上来源: 澎湃新闻,2016-12-01)
文化自信的又一精彩呈现
“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小雪”节气渐行渐远,“大雪”的脚步随之加快。继珠算成功申遗之后,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作为知识类遗产的代表去年踏上申遗之路,带着自信走向国际舞台,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24个签约国代表的评判,同其他37个申报项目角逐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期盼如陌上花开,终于缓缓归矣。
二十四节气作为记载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凝结着农耕文明的丰厚积淀,走出深闺、呈现世人是我们长久的愿望。始自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在中国百姓中由陌生到熟悉,由睽异晦涩到朗朗上口,中国非遗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法》,构建了一整套保护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遗产保护之路。遗产保护实践在公众社区、国家层面和国际舞台展示了不俗实力,申遗作为遗产保护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优势、文化特色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条件,中国非遗已成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重视源头索引 确立资源理念
二十四节气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阴阳合历,从春秋到明末,中国天文学形成独立体系,包含100多种历法,成为时令节气的依据,记载始自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成熟于秦汉年间并完整记载于《淮南子》。作为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于一身的丰厚遗产,富含谚语、歌谣、传说等多类型民俗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器具、工艺品等载体,还有相关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空间文化类遗产等。将一年四季十二月对应天干地支、周易中的卦象和古乐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神灵的身影亦可从《山海经》或《尚书》里窥见,文化内涵丰富;每个民俗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揭示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生活态度和哲学态度;每一种物象背后都是诗意生活的画卷,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都可领略其丰富源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多次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广袤边地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滋养着多样的文化传统,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名目繁多的文化遗产。重视精神质素的作用,包括人的价值、动态的精神因素、技能的高超、创造力的显现,以及民族情感、表达方式、传统思维等,体现于传承者精益求精的禀性、淡泊名利的心性、锲而不舍的韧性和锐意进取的个性等方面。非遗通过物化的载体形式呈现,价值传承依赖口传心授,与载体不可混淆。非遗既是“精神生产”,更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密不可分,非遗属精神范畴,离不开物质载体,特别是本质上以技艺、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等非物质层面内容区别于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精神传承和价值引领在非遗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这些对于我们当下复兴文化传统尤为关键。
二十四节气蕴涵丰厚、历史悠久、精神积淀和文化含量无与伦比,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传统生活的诗意呈现,更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非遗名录,表面看是知识类遗产的代表向世界标示中华遗产的丰富多元,深层看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传统文化阐扬的又一生动示范。非遗作为资源,我们高度关注传承人这一活态要素,以及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实验区等本体要素;同时适应非遗的关联性特点,不忽略环境、生态等遗产的文化属性,倒逼文化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和非遗保护的机制创新,拓展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深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活化保护等方式,探索构建整体、系统和综合的保护网络,保住民族延续的一泓清水。
激活隐性基因 彰显精神引领
中华遗产名目繁多、基数巨大,包括技艺类、知识类和文化空间类等多种形态,尽管已有38个非遗项目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优秀实践名册和濒危抢救性项目名录,入选总数位列缔约国第一,把更多遗产项目推向世界既是自信展示,又是责任宣示,更是共享纽带。
深入挖掘非遗的隐性功能。非遗作为精神传统具有强大的隐性力量,包括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和知识技能等多种精神形态,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道德情操等精神质素蕴含其间,更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涵,这些精神形态和质素都需要深入到载体背后进行挖掘,才能激活隐性基因。抓住二十四节气申报成功这一有利时机,依托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祭扫、中秋的赏月等故事要素,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系列活动,展现中国人彼此间、天地间相处的哲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聚焦核心价值观,挖掘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名诗词、名故事和名折子戏,展现二十四节气鲜活地存活于民众内心的情感。
广泛利用申报成功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的故事从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开始,围绕农桑展开幅幅生动画卷:从春到夏到秋到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鸡犬互为鸣吠,四时自然成岁。节气背后隐含生动故事,通过故事衍生出如侗族大歌、哈尼四季生产调、青田鱼灯舞以及稻田养鱼、桑基鱼塘、农林复合、梯田耕作、间作套种等,对于农业遗产传承、农村社会和谐以及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生动实践向世人昭示二十四节气不但存活于百姓内心,更是活跃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丰富实践。通过申报二十四节气引领大众重游农耕文化的趣味,找寻远去的田园牧歌,唤醒被钢筋水泥囚禁的心,同时检讨被进化论操纵的生活方式,在四季循环更替中构建完整的认识论和生态观。
适应申报规则 展现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弘扬颇受重视的今天,适应申报规则把更多知识类遗产和文化空间类遗产推向世界具有特殊意义。申报数量上,相对遗产的丰富性和民众的热切期待,遗产存量基数很大,申报工作任重道远;申报规则上,既要挑战旧惯例,还要适应新规则,与相邻国家和地区进行联合申报体现智慧和策略;申报类型选择上,传统技艺类项目已有较多入选,知识类遗产特别是文化空间类遗产入选数量相对偏少。
对传统技艺类遗产,已有较多项目入选,当务之急是普及《公约》理念,完善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抓住振兴传统工艺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化生产性保护。非遗作为精神资源,其主体要素是传承人,还包括生产者、传承者、传播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等,内涵方面,遗产作为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特点,仔细梳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中医药炮制类非遗门类的生存状态,借助已经展开的传承人群研培,在项目所在地建设工作站并对部分非遗项目依托研培高校设立实验室,围绕提高传承能力,探索单个项目的深度保护、多个非遗项目的综合性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保护模式等等。外延方面,适应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特性,以传统工艺振兴为起点,适时将生产性保护拓展到民俗、民间文学和戏曲等生存困难的非遗门类,加大对传统戏剧、舞蹈、音乐和曲艺等艺术生产的扶持力度。
对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类和文化空间类遗产,注重遗产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综合考量其多样性、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和娱乐性等特点,适应主体要素对社区、行业、族群的依赖,又兼顾其地缘性、族缘性和业缘性等特点,高度重视遗产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开发利用强调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积极探索民间祭奠、庙会和民俗节日文化空间类遗产的保护经验,营造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有利环境和生态,续写遗产保护“中国实践”的新篇章。
二十四节气作为历法其文化内涵和信息承载有目共睹,千百年来被我国和周边国家所沿用,成功入选对缔约国及其他国家的申报亦有借鉴意义。重视已入选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和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经验的总结推广和引领示范,不忽视已入选濒危非遗名录项目生存状况的改善。遗产既是地区、族群、行业内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载体,更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载体,从这些意义上我们高度重视遗产申报,同时我们亦应清醒理智,申报只是环节,保护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最终目的。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12-02,王福州)
【数据分析】
很多中国人从小都会接触到二十四节气,但对其中的内容却研究不深。相比较知识分子而言,农民群体对二十四节气的实践更深一个层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经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科学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且在我国千百年的发展中不断被人们使用并实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和文化的一种积淀,如今,这种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运用,无疑圆了我们多年的愿望。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中具有强大的隐性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实践、语言表述;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形式和知识技能等多种精神形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道德情操等精神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因文化而聚集,因文化而共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现实历史意义;更需要重视并珍惜传统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传统文化遗产的背景故事等增添其中的吸引力。
二十四节气具有现实的吸引力
二十四节气背后隐含着生动的故事,同时在具体农业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谚语、段子、歌曲、诗歌等。这些对于农业遗产的传承、当前新农村社会的建设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当前社会的发展等具有具体指导意义。因为这种生动的故事时间,不仅有利于被百姓所接受,同时也是百姓生活的指导。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是指导农民进行春耕秋收等农业作业活动的“活法宝”和“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彰显我国文化底蕴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彰显了我国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所蕴含的大众智慧和文化合力,更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这种优秀文化不仅是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不只是需要政治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辅佐和推动作用。因为,只有文化的力量是长久的、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