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X.png)
【热点回顾】
网红唱昆曲有没有搞头?浙江昆剧团真的这么干了
他们办的培训班招了15个网红 其中还有一个埃及女孩
昆曲+网红有没有搞头?
“我叫Nancy(南希),来自埃及。”当一个深眼窝、小麦肤色的外国姑娘出现在浙江昆剧团“跟我学”昆曲培训班第二期开班仪式上时,我马上想到了周星驰拍的《少林足球》——电影中,五师兄“大力金刚腿”为了推广少林功夫,想出不少点子,最开始是少林功夫+唱歌跳舞,后来通过足球这项热门运动,终于让人们见识到了功夫的魅力。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跟少林功夫一样值得大力推广。为了这个,浙江昆剧团花了不少功夫,今年8月,他们开始公开向大众招生《跟我学》昆曲培训班,让昆曲爱好者体验学习昆曲表演,并于今年9月正式开班。
昨天,浙江昆剧团在他们的新排练厅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工作人员告诉我,《跟我学》昆曲培训班第一期已经结束,第二期的招募也已完成,这次还开了一个“网红班”,共15个女孩子,南希就是其中一位。
南希在杭州做外贸工作,她强调自己是持证上岗的正式网红,跟网络公司签有合约,微博上有十几万粉丝,之前在小咖秀上做直播,点击量超过15万。让我吃惊的是,南希的中文说得相当纯正,如果遮住脸,甚至认不出她的外国口音。南希说她“对昆曲是一无所知”,这次参加昆曲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见识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百戏之祖。
昆曲“网红班”将通过3个月的时间,让这些零基础的网红用业余时间学习昆曲表演。靠谱吗?发布会上,第一期培训班的师兄师姐来到现场,男的穿长衫女的穿旗袍,在台上唱了《游园惊梦》里的“山桃红”和“皂罗袍”,表现得非常专业。其中一个70岁的阿姨,在台上中气十足,毫不怯场,台下的网红们频频拍手叫好。
除了培训班第一期的学员,两个在艺校专业学昆曲的女学生(代字辈吴心怡和张唐逍)也上台表演,给大家做示范,一个演杜丽娘,一个演丫环春香,头饰华丽,妆容精美,唱了《游园惊梦》中的“步步娇”这一段。
浙江昆剧团开昆曲网红班,目的就是让年轻网友了解昆曲。老师们会手把手教她们如何化妆,再一招一式教身段和唱腔表演,教学过程会出现在网红们的直播里,网友们可以边看直播边学习昆曲。
为了这个网红班,浙江昆剧团还专门把“秀”字辈弟子邢岷山喊过来当班主任。邢岷山曾出演过刑侦剧《重案六组4》,还将在《琅琊榜2》里饰演段桐舟这个角色。浙江昆剧团本来想让他做个“名誉”班主任,结果邢岷山立即反驳说:“我不要当名誉的,我要当班主任。”有名师指导,这个脑洞大开的昆曲网红班可能真的要红。
演出
昆曲《牡丹亭》周末上演
看完我们的报道,是不是忍不住想看一场昆曲?12月10日(星期六),浙江昆剧团将在胜利剧院上演一场《牡丹亭》,最大的亮点是把《游园惊梦》里“堆花”这段完全复原了,浙昆副团长王明强表示,这是一场小姐和书生谈恋爱的戏,以前的版本通常只演一小段,这次要让观众看到全部,“是一个非常美的部分。”
(以上来源:都市快报 顾欣悦 2016-12-07)
杭州:彰显戏曲人的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杭城的文艺工作者感受到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京剧、昆剧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和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两位戏曲院团的当家人,各自带领着一群戏曲人走着一条并不平坦的艺术之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他们的这种坚持,正是源于一份坚定的文化自信。
浙京团长翁国生:
彰显戏曲人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对于这一点,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体会最深。他说:“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戏曲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在翁国生眼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血脉,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感到自信。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峰会上,由翁国生担任总导演的大型中国戏曲艺术秀《国色天香》在乌镇大剧院上演。这台由翁国生精心创意的中国戏曲秀,展示了近300套中国戏曲的华美服饰,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展示了中国戏曲的荷花灯舞、牡丹花舞、小丑板凳舞、金龙舞、狮子舞、团扇舞、剑穗舞、金刚罗汉舞、长水袖舞、彩绸舞等众多舞蹈,还展示了秦腔喷火、川剧变脸、平调耍獠牙、京剧巧舞七星大刀、十二金锤漫天飞旋等数十个中国戏曲的绝活,令现场的中外嘉宾喝彩声不断。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离场,演员不得不多次返场谢幕。
“现场的‘满堂彩’,让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自信。”翁国生说,“文化自信,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作为戏曲人,我们更要彰显这份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坚持服务人民,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这一点,是翁国生也深有感触。
这些年,浙京这个全国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在翁国生的率领下,每年都下基层、进农村、登海岛、入山乡,为普通观众送去300至400场的演出。同时,翁国生还带领着大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创作出了众多正能量的优秀舞台作品。
去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浙京创排了大型现代京剧《东极英雄》。该剧从筹划到首演,花费了翁国生整整一年半的创作构思时间;这期间他4次到舟山海域,3次登上靠近外海的东极列岛,深入了解当年东极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现场状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翁国生和他的“浙京南派京剧武戏创新团队”倾情创作了纪念红军长征的大型现代京剧《大渡河》。为了创作这部戏,翁国生带着创作团队深入到了四川地区大渡河畔、泸定桥周围进行实地采风,跋山涉水,深入乡间,采访了众多当地居民,最终将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渡河》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剧入选了浙江省委宣传部“2016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我们今天的故事要讲给人民听,尤其要讲给年轻人听。只有今天的年轻人对我们中国戏曲、对京剧、对我们述说的‘中国故事’感兴趣了,我们戏曲人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种入他们的心田,才能使得我们的国粹戏曲一代一代振兴发展,弘扬延续下去。”
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
背靠传统,立足当下,既要传承,也要“保鲜”
习总书记把我们文艺战线,把我们文艺人,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他说,文艺战线就是党和人民的战线,文艺事业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作为文艺人,作为戏曲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尤其是我们昆曲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昆曲是百戏之祖,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习总书记对我们文艺人也提出了“四有”的希望:胸中要有大义,心里要有人民,肩头要有责任,笔下要有情怀。短短二十个字,含义深刻,让我们很有共鸣。这说明,习总书记的讲话是来自于基层,我们基层就有这种呼声。
这几年来我们浙昆努力做好四篇文章。
首先,传承是根。昆曲为什么会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因为戏曲的根在这里。对于根,传承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把老祖宗、老艺术家身上的活儿、口中的活、台上的活儿传承下来,还要把他们的艺德、艺品传承下来。这几年,我们演出了很多传统折子戏,不仅传承我们浙昆的戏,只要是昆曲优秀的东西,我们都要传承。
其次,保护是本。为什么要保护?以今年为例,我们的演出场次不少,演出收入也不低,演一场亏一场。我们很累,我们很忙,但是收入并不多。传统戏曲,真的需要来自政府和全社会的保护。
第三,传播是分。以前,我们埋头演戏,在传播方面较弱。事实上,传播也应该是我们分内的事情。没有传播,你的演出就没有影响力,没有传播,观众就不知道你在演什么,所以,今年起,我们跟媒体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第四,保鲜是魂。习总书记要求我们用艺术的理想,来引领时尚。昆曲是高雅艺术,但在当时也是引领时尚的,当今社会,我们要背靠传统,立足当下,我们也要让昆曲“保鲜”。“保鲜”就是要让它时尚,所以,我们办起了昆曲“网红班”。昆曲只有“保鲜”,它的魂才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要“保鲜”,像服装、化妆、舞美、灯光都要有新鲜的东西,让观众喜爱,否则,就算传承下来,也只能放到博物馆里去。
现在依然那么多人喜欢昆曲,我相信,只要做到传承、保护、传播、保鲜,我们的昆曲会越来越好。
(以上来源:杭州日报 姜雄 2016-12-09)
“昆曲网红班”还须市场检验
今年是汤显祖去世400周年,为更广泛地传播昆曲,浙江昆剧团日前启动了“网红班”项目,将向20名网络女主播免费传授昆曲技艺,教学过程全程网上直播。
昆曲与网红的组合,乍一看确实让人觉得大有违和感。但置于当前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这或许又是一个可以期待的创新。事实上,传统戏曲的发展,一直以来就并非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不断在吸取民间文化和创新的过程中加以扬弃、取舍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昆曲与互联网的嫁接,是主动对当前网络传播形势的一种顺应,也可以看作是通过创新传播谋求传承突围的一种努力。
举办昆曲网红班,并不是说要让网红们直播昆曲表演,而只是通过她们在直播过程中加入一些昆曲的元素,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对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昆曲还很陌生,而网红直播平台恰好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当然,其效果到底怎样,还得靠市场来反馈。昆曲元素加入直播,其艺术形式上的准确性如何把握,创新表现的边界到底在哪,直播的娱乐性与昆曲表演的程式要求如何适配等,都还有待探索和观察。
昆曲与网红搭配所对应的传统艺术传承上的窘境,其实具有普遍性。这一方面表现在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传统艺术到了今天,其内在伦理与外在表现形式都和当前社会存在明显脱节;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艺术的发展,靠的是从民间艺术和文化中获取灵感,但现代社会生活场景与习惯都有了巨大变迁,不少传统文化创新所依赖的社会土壤已不复存在。在这样背景下,像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要重新焕发活力,就必须与新的社会文化资源进行嫁接。
事实上,近年来并不乏一些传统文化创新的现实案例,但社会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些可能与某种创新表现形式的具体呈现手法有关,如相较于整体性的移植,从细处着手,将传统艺术的某些元素与现代艺术进行搭配和再造,这种艺术形式或更容易被接受。另一原因在于对传统艺术背后所对应的具体文化的挖掘、还原少有系统跟进,导致受众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基础,自然难以激发兴趣。这也提醒我们,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复苏,不只是要推进传播方式与现代化的融合这么简单,更有赖于对其所依存的传统文化进行普及与推介。
传统戏曲要走向大众,还得考虑与商业和市场的融入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减少创新的制度束缚,让传统艺术从表现形式到人才的培养都能与市场对接,是必要的步骤。比如,既然可以让“网红”成为昆曲的传播者,戏曲表演自身又何以不能培养自己的“网红”表演者?
传统艺术要摆脱受冷遇的困境,唯有从创新中找寻出路。这些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试验中探索。“互联网+”式的改造,或只是其一。但只要是不流俗于噱头,经得起市场检验,就应该被尊重和接纳。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朱昌俊 2016-12-12)
【数据分析】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为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年是汤显祖去世400周年,掀起一股昆曲热。
浙江昆剧团成立于1955年,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在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基础上组建而成。1956年,浙昆改编排演的传统昆剧《十五贯》轰动全国,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其剧本底稿即由浙昆创作,艺术指导汪世瑜曾是浙昆团长。今年9月,浙昆开设了第一期“跟我学”昆曲培训班,招收了三个班,每班25人,共75人。经两个月的学习,第一期75名学员顺利结业,并在12月6日“网红班”项目的启动仪式上汇报演出。
网红昆曲培训班是浙江剧团在‘互联网+’与昆曲结合上的一次尝试。网红们在昆剧团里学昆曲化妆、唱腔等过程,将全程在各大直播平台直播,由于她们各自的粉丝有数万甚至几十万,而她们的直播表演中加入昆曲元素,能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昆曲,有利于昆曲在年轻人中传播、激发年轻一代对昆曲的关注和兴趣。
昆曲借助最新潮流之“东风”,从创新中找寻出路,值得借鉴,但在试验探索中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的需求,流于俗套,而丢失了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传统艺术在“互联网+”式的改造过程中尤其需要警惕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