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老去,技艺即刻凋零 “人亡艺绝”绝非危言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他们可能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的技艺大多后继乏人。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由于历史传承客观原因,使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避免“人亡艺绝”成为第一要务,传承人老龄化日益成为困扰非遗抢救保护的突出问题。
“人亡艺绝”绝非危言
2008年2月28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551名传承人中有两位在评定期间就已谢世,他们分别是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去世时一位71岁,一位86岁。
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8%。其中,在第三批传统戏剧类的196位代表性传承人里,60岁以下的仅有19人。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他们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多数孤老无助,后继乏人。人亡歌息,时有出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担忧地表示,“非遗的本质是生命性的,即活态的;一旦失去活态,便不再是非遗。”
为何传承后继乏人
当下我国非遗常见的三种传承方式——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传承,由于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大都难以为继。
“我的小女儿邰高娣是凤翔木版年画的第21代传人。”陕西凤翔年画第20代传人邰立平年过六旬,但最初邰高娣只把制作年画当做业余爱好,年画里表现的古老故事和承载的悠久传统,距离当代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
凤翔木版年画后继乏人的情况曾让邰立平颇为着急。他还曾在报纸上刊登“招徒启事”。后来,报社物色了6位,他自己物色了1位,7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徒弟们一开始每周六跟他学,后来由于工作较忙改为两三个星期来一趟,再后来两个月一趟,最后还剩下3位。让邰立平忧虑的是,徒弟们不可能把年画作为专业去做。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社会化传承这一方式逐渐普遍起来,但有些传承人却忙于应酬,无暇认真带徒弟,出现了“传承人不带徒弟,带徒弟的不是传承人”的怪现象。虽然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学校建立合作教学关系,但真正有天赋适合传承的学生不多,就算有的学生资质不错,能否坚持下去又是一道坎。
应对之策在哪里
在日本、韩国这些在国际上被认为非遗保护较好的国家,每项非遗都有不少专家进行精心的跟踪性研究,一对一地想方设法使其保存并传衍。
可喜的是,浙江省在对婺剧的保护中,就建立了本省、本市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请他们为婺剧的发展传承出谋划策。 有专家认为,每一项非遗都弥足珍贵,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其传承面对各自不同的现实问题,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当邀请和组织专家参与每一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传承人的关心更要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内容略有删减)
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宝鸡民间艺术中一枝古老独特、别具风采的艺术奇葩,深受关中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宝鸡的木版年画主要在风翔,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
风翔木版年画内容,首先以人物为主,以门神见长。门神中有历史名人、神话人物,如秦琼、敬德、包文正、赵公明及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等。其次是《西游记》神话故事和花鸟虫鱼。无论人物还是花卉,造型都优美大方,生动逼真,各有情态。特别是门神中的秦琼、敬德,从体态到神情,都能给人一种既慈祥善良,又杀气腾腾,颇具镇妖除邪之神威的感觉。
建国后,在各级群众艺术部门的关心扶持下,凤翔木版年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印数和销售量逐年扩大,增加不少宣传党的政策和开发大西北的新题材新内容。如《福到了,中彩了》、《西部腾飞》、《廉史一生》、《妈妈只生我一个》等,对于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激励人们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又作为民间艺术品备受国际名人的赞赏,如《戟磬有鱼》博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青睐。目前已成立了民间木版年画研究会,已研究、整理出50多个别具特色的年画品种,大量印刷出版,不但满足了国内群众的需求,还销往加拿大、美国、日本及港澳地区。
由于地处西北受外部美术影响很少,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凤翔年画"笑傲年画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较国内其他地区的年画,凤翔民间木版年画显得更为粗犷、夸张。局部粗细搭配、构图饱满,门画造型威猛,风俗画构图贴近生活情趣,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套金套银后富丽堂皇,手脸部分手工填染后更显逼真。
(以上来源:新华网,内容略有删减)
凤翔木版年画面临失传困境 新的传承人年收入不足万元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木版年画是一门独特的手工艺术,其以粗犷的风格、夸张的人物造型、饱满艳丽的色彩、福态的人物造型等特点赢得了大批的“粉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凤翔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鼎盛时有近千个品种 畅销西北五省
据考证,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产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县城东边约二十里的肖里村,凤翔当地流传着“南肖里娃娃一丁丁,从小就会画门神”的谚语。南肖里村邰氏祖案记载,明正德二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至今已传承延续了20代。
据了解,在民国时期凤翔木版年画最为兴盛,当时肖里村的年画画局和家庭作坊多达100多家,有近千个年画品种,销售范围遍及西北五省,青海的西宁湟源、川北的广元一带都是凤翔年画的主要消费地。
凤翔木版年画的第20代传承人邰立平介绍说,在民风淳朴的关中地区,贴门神、贴年画是老百姓过年必备的程序,只有贴上门神、年画过年才有年味。而正是老百姓家家过年贴年画的习俗使得年画这门艺术在关中乃至西北地区盛行。但年画并不局限于只在过年时贴,立春前,有春牛图;谷雨,有谷雨画;端午节,有张天师降五毒、大公鸡降五毒;二十四节气都有对应的二十四节气图。
据邰立平介绍,在窗花中春、夏、秋、冬的年画样式里以生动的图像和简单的文字为百姓传递着环保的理念。如:“扫地休伤蚂蚁命”、“池中有鱼钩不钓”、“深山买鹿长放生”。
凤翔木版年画大致可分为五大类:门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窗花、家宅六神。主要采用套版印刷,极少手绘填色。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缔造了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凤翔木版年画的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
木版年画制作技术含量高 工艺繁杂
凤翔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一张成品的木版年画需要经过设计起稿、定稿、备版、贴版、站版、渗油、刻版、洗版、号色、填色等工艺流程方能成行。
起稿:主要是前期的设计好样稿,主要是考虑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这需要有比较扎实的美术基础。好的样稿务必画面美、看上去舒服、寓意好。此外,还必须为以后的套色、好色提供便利。
备版:样稿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准备用来雕刻的年画的木版。凤翔年画的木版大都采用厚度约为六公分的梨木雕刻,买回来的梨木木料用电锯破成一块块的版材,让其自然风干三年后方可拿来使用。晒干的梨木需要经过拼版、刨版、切版、打磨等复杂的工序。需要具备一定的木匠手艺。
贴版:为刻版做准备,把设计好的样稿即墨线稿用小麦面粉做的浆糊贴在版子上。 站版:由于凤翔年画的印制是采取凸印的方法,这就需要把贴好墨线稿的版子上大空挖掉,去掉版子上不用的东西。 渗版:站好版后留下的墨线需要用菜油浸一边遍,浸版是为了让画版上的墨线更清晰让版更酥,方便雕刻。
刻版:刻版是年画制作中技术含量最高、最费体力的活。刻版时需一手拿握住刀柄,另一只手抵住刀尖,必须保证刀不跑偏,此外线条的深度、流畅度还必须把握好,美观度的要求使得刻版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夫。最难刻的是圆线条,必须要线条流畅,中间不能抬刀,得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修版:线条刻好之后,需要修版,把大底凿平,要不然会挡颜色,印画时容易弄脏画面。一般修版用半圆口的刀和平口刀,修版时手劲必须要稳,不然会凿坏线条造成毁版。修好的版子便是一件艺术品。
洗版:洗版是洗掉版子上的浆糊、墨线和木头渣,纸胎和菜油,洗过的版子线条更清晰了,印出来的画也就更干净了。洗版之后便是号色、印刷、上色等印颜色的程序,
据了解,最早的木版年画用的颜料都是传统植物颜料。用烟末子兑骨胶熬制墨做黑色。土槐米和黄莲一类熬制黄色。秋收之前采集靛蓝的茎和叶,拿回来用锅熬,熬开之后用木棒捶打,再熬,然后把汁液沉淀下来加生石灰做蓝色。红色用苏木枝干熬制,紫色用龙胆草熬制。但是这些颜料熬制工艺繁琐、成本高,目前都已被简单方便的化学颜料所替代。
传承困境 新的传承人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对于木版年画的现状,邰立平忧虑地说:“现代胶印技术印制的年画价格便宜、产量大、色泽艳丽。相比胶印年画,传统的年画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价格贵而且有容易掉色还不易保存,这让木版年画失去了市场。”
(以上来源:人民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传统工艺的传承是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凤翔木版年画在1966-1976年之间,经历了毁灭性破坏,邰家几代人积累下的刻版,被抄走、损毁。经历17次抄家之后,上千块刻版一块也不剩。“文革”结束后,经过十余年中断,民间张贴年画的风俗被破坏了许多,凤翔年画的濒危局面也非常的严峻。1982年以后,邰立平独自完成了170余套老版刻板的复制工作,相当于两代人积存下来的刻板量。1986年,邰立平因身体情况不得不放缓进度。
对于凤翔年画来说,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市场销路。从1987年市场上出现了胶印年画,印刷品以后,年画市场就开始出现问题了。1990年后,胶印年画开始普及,木版年画的形势就急转直下近年开始重新恢复,但主要还是收藏界和文化界,相比于胶印年画,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应该说已经失去了。市场的萎缩,资金的不足,人员的缺乏是传统工艺难传承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凤翔木板年画的传承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传承人是传承的根本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和传递者。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措施,首先是对传承人本人的保护,把传承人纳入工人编制行列,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养老、生活的补贴;其次是对传承机制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或面授为主的传承,因此要从设计、思路、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保持其手工业方式,才有可能使凤翔木板年画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性;三是加强艺人队伍的培养,可以采取收徒的形式培养传承人,文化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2、经费的支持是传承的基础
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凤翔木版年画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关键在于行动、在于落实,,比如要有一定的投入,落实发展经费,把经费真正用到民俗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3、群众的赏识是传承的动力
“独特的风俗习惯是民间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又是独特的民间风俗赖以生存的具体载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将民间艺术还原到民众生活和民俗活动情境中去,才能更深刻体现其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内涵。但对于年画里的许多含义,现在很少有人能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民间记忆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因此,增强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意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不可忽视。
4、政府的主导是传承的保障
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2006年凤翔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加强凤翔木版年画保护工作,力求通过不同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年画保护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