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探析如何找到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2015年6月11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麦子
【内容分类】 文化遗产
【内容摘要】

西湖边的蒋经国旧居要开麦当劳?那旧卡卡的包浆围墙外头,未来会不会摆一张长椅,上头坐着麦当劳叔叔,顶一头红发,面对仅仅数米外的断桥,咧着大嘴笑?

【标签】 老建筑 保护与利用
【正文】

麦当劳将开在西湖蒋经国旧居 老建筑联姻洋快餐

西湖边的蒋经国旧居要开麦当劳?那旧卡卡的包浆围墙外头,未来会不会摆一张长椅,上头坐着麦当劳叔叔,顶一头红发,面对仅仅数米外的断桥,咧着大嘴笑?   

它的开张会像灵隐景区星巴克一样,迎来网友们大多善意的调侃吗:“施主,您是要大悲(杯)、超大悲(杯)、还是大慈(瓷)大悲(杯)?”   

目前,从政府官网的环评公示信息判断,如果开门,这家消费场所可能会是“麦咖啡”,而不是出售炸鸡汉堡的麦当劳餐厅。   

知情人士透露,这老屋的东家是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不过,租给麦当劳公司的,可能并非该局,而是二房东,一位房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   

蒋经国旧居和断桥是邻居,却长期铁将军把门   

雾蒙蒙的冬日中午,游人们在断桥边嬉闹,却极少有人转头看一眼路的北侧,北山路8号的蒋经国旧居。   

别墅落成于1931年,抗战胜利后,蒋经国携妻儿来杭州,当时的杭州市长周象贤将此屋拨给他住,楼对断桥残雪,窗裱水光山色,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别墅澄庐(位于湖滨一公园)隔湖相望,小院内的桂花、棕榈、天竺、枫树等据说是蒋经国当年亲手种植。   

如今,蒋经国旧居大门紧闭,屋檐上爬满了青藤。透过围墙,可以发现洋楼的窗户全都打开了,似乎正在准备施工。   

“我在这里上班好多年了,就没有看到它对外开放过。”说起这位“邻居”,在蒋经国旧居门口岳庙派出所值岗亭执勤的保安师傅摇摇头。   

在西湖散步的老杭州王奶奶说:“这地方建国后曾经住过王黎夫等名人,不开放给游客,太可惜了!”   

长期铁将军把门的蒋经国旧居似乎与马路对面天天游人如织的断桥处于两个世界。   

未来的麦当劳会卖面包和薯条,原来的二房东偶尔宴饮和小住   

日前,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官网上刊登的一份公告显示,铁将军可能要下岗。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已于2015年01月26日受理了浙江麦当劳餐厅食品有限公司杭州石涵路餐厅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许可申请材料……”官网显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8号)等有关规定,此项目进行公示。   

26日起,公众可以在7个工作日内将主要意见及理由以信函(杭州市龙井路3号景区行政服务中心环保局窗口)、传真等方式,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办事窗口回复。   

根据官网信息,这家店,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的“麦当劳餐厅”,而是一家咖啡馆,主要进行面包、薯条等西点制售。建成后总共100个餐位,经营总面积为335.27平方米。   

以“汉堡炸鸡”为主业的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在这个黄金地段,只开设“大众咖啡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这可能是考虑到西湖景区整体业态规划。2014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提出,除老字号餐馆“天外天”平价转型、可以提供点菜等餐饮服务外,其它众多历史建筑等公共资源都不能提供餐饮服务。《规划》主要起草人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宋峰教授当时曾表示,西湖景区的一些历史建筑,今后除文化展陈和服务外,只能配套提供三明治、简餐等小服务。

而租房给麦当劳公司的,可能是二房东,一位房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他签下的租约有15年左右,几年来,这幢屋里请了一位厨师、一位阿姨,可以同时宴开两桌,房产商有时会在这里小住,有时会宴请少许友人,并不对外营业,不靠做餐饮赚钱。   

老房子专家:门前冷落也是浪费资源   

截至1月27日晚11点,政府官网上这条公示的点击量,只有61次,提意见的人基本分以下几类。   一些老杭州认为,应该留点空间给历史文化,留片清净在西湖边。也有市民很支持,北山路本来就在打造民国风的“北山之夜”,坐在西湖边喝咖啡很享受,蒋经国旧居就应该合理利用、面向大众开放。更多游客认为,西湖边多一家麦当劳,会很方便,解决了就餐的问题。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的意见是,蒋经国旧居另辟蹊径开麦当劳咖啡馆,符合时代潮流,也未尝不可。“我去过蒋经国旧居很多次,每次都大门紧闭。”仲向平坦言,如果把蒋经国旧居改头换面,变成民间历史纪念馆,是不太会有人去看的。   

仲向平说,近10年来,杭州名人故居一直在增加。杭州城里最起码有100多个文化名人陈列馆,但一半以上一天都没一个游客进去参观,有些馆里,还是讲解员和保安多,这很令人心疼。“公家贴钱,门前冷落,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仲向平说。   

仲向平建议,如果蒋经国旧居要开麦当劳,首先一定要在不破坏建筑的前提下。另外,可以尝试开一家专题性的麦当劳,充分利用餐馆里可以展示的地方,展出一些蒋经国旧居的老资料、老照片,从而体现社会效应。   

文物专家:不能改变故居格局,但只要不破坏文物,不应干涉   

记得大约10年前,杭州茅以升故居被改成咖啡馆,那座老房子几乎被拆成空壳。当时,茅以升故居这幢历史建筑的保护牵动了杭州人的心。如今蒋经国旧居又将作为商业用途对外出租,还是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文物专家怎么看?   

“就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蒋经国旧居可以作为商业出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表示,故居作为商业用途需要报批,由于出租造成的管理单位变更及居民变更须向相关部门报批备案,如须装修,要将装修方案报相关管理部门,经过论证通过后才可以进行。   

“有两个硬杠杠。第一不能改变建筑内部结构;第二不能改变建筑外立面。”蒋经国旧居作为一个文物点被使用,不仅是单纯的建筑资源,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因此,根据文物保护相关要求,谁使用谁负责,不论谁租下故居,故居内的所有维修、维护工作将由他承担。维修、维护方案也必须经备案,特别要强调的是,决不容许改变故居原有格局。   

“只要不破坏文物,不应干涉。”这位文物专家说。   

不要轻易否定,老建筑和洋小店的联姻   

很多年轻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老建筑新开洋小店,就会有冲进去体验或消费的冲动。   

也许因为洋小店的桌面上不会留有前一位客人不小心跌落的黏糊糊面条;也许因为洗手间定时打扫并且有厕纸;也许因为走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保持质量恒久稳定的特色感和清爽感;也许因为它的消费水准和年轻人大多瘪塌塌的钱包比较匹配……   

在这些小确幸之外,其实每一个人心底大概还有一种对美的天然靠拢——古建筑之美,有时,是杭州南宋御街麦当劳店里,遇见那一根仔细保留着的罗马柱;有时,是西湖边曲院风荷星巴克为了配合中国风老建筑的深褐色墙柱和落地玻璃角落上的木构挂落。 如果洋小店对我们杭州人的文化遗产有足够的尊重、会小心地呵护,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一下?

(以上来源:钱江晚报,内容略有删减)

有故事的老房子如何存续?

杭州西湖边建于1931年的蒋经国旧居,历经多年大门紧闭、落叶堆积后,日前由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项目审批公示显示,或将由浙江麦当劳餐厅食品有限公司新建餐厅项目。

围绕这则消息,专家观点和坊间舆论应属客观平和,并未一味指责“名人旧居开洋快餐”的“违和感”,或是排斥商业化运作,而是认同在履行审批手续、严格过程监管的前提下,只要不改变外观原貌、内部格局,商业开发利用并无不可。

诚然,保护不是僵化的封闭保护,通过合规合法的商业开发来聚人气、反哺保护,未尝不是一种"活态"保护的探索。但是,现实往往容不得人乐观,教训亦不少见。常常审批是通过了,但一迈过“门槛”,承租方、开发商便“任性”妄为。监管的缺位最终让老房子屡屡“受伤”,不可逆的影响损失令人痛惜。既成事实摆在那里,到时专家学者再是“跳脚”也来不及了。

像同在西湖边的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茅以升故居,十几年前拍卖经营使用权,开起高档咖啡馆。结果卸了楼板、拆了窗户,“拆得只剩个空壳子”,改造后面目全非。几步之遥还有市历史保护建筑、南山路204号别墅,当年是住过许多著名画家的美院宿舍,后开出“两岸咖啡”。几年前,这座将近80岁的老房子,因安全隐患疏于管控,被夜半一把火烧穿屋顶、大伤元气。

难免慨叹,即便是在保护与开发关系命题几经深入讨论的现今,即便是有市级文物保护点的牌子、坐拥西湖白堤断桥的绝佳位置,蒋经国旧居这样“有故事的老房子”,虽不至像其他命运多舛的名人故居、旧居一样有“维修性毁坏”“开发式拆除”之虞,但还是难寻一个平衡各方需求的生存模式。

那么,名人故居、旧居这些“有故事的老房子”,该探寻怎样的生存模式?答案或许难以一概而论,但至少有几条可资借鉴:

其一,改革开放到今时今日,各级政府应该有眼光、有胸怀,也有底气来做一些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投入。应有专门机构对故居旧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登记建档、分类管理,梳理评估各类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二,市场化运作也要厘清保护与利用的主从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法是对的,问题在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到底哪个是“皮”、哪个是“毛”,可别本末倒置。对一些多年“铁将军把门”、市民游客无法亲近的故居旧居,不妨“以开发换开放”。

其三,眼光不要仅仅盯着拿故居旧居开店、开咖啡馆,不是只有这一条道可走。故居旧居并非天然地与“公家贴钱”、门可罗雀画等号。如能串起一条名人故里旧居、史迹遗存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线路,本身也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好生意。

欧美国家许多名人故居是免费开放的,但纪念品商店里以名人为灵感主题的大小商品创意百出、设计精巧,让人忍不住掏腰包买回来。到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参观之余买一盒莫扎特头像巧克力,去英国斯特拉福德小镇“朝圣”莎士比亚故居,顺道选一支复古的鹅毛笔。这些名人故居衍生纪念品的利润,可以补贴日常维护运营的开销,还能成为最艺术的“流动广告”。

“有故事的老房子”如何存续?期待政府能更多开动脑筋,找到一条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之间、在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规律之间、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与传扬之间,兼顾并利的道路。

(以上来源:《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9日 17 版)

现代社会节奏和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古建筑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唯一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

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据调查,就杭州一定来说,清河坊的修复工作就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消防规范都是针对现代化的建筑物来说的,所以现行的消防规范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就不适用了,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难题。其次一些电力设施的设备如何安装,放置才能不影响整个古建筑的外观立面。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另外,第二个矛盾中,现代的居民都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居住,现代建筑的生活空间,生活设施。经过调查得到,即使过去是住在古建筑房内的居民,在修复过程中搬到现代的居住条件下居住,那么即便在修复结束后,允许回到原房居住,此时在对比之下,对于在古建筑房内的生活便感到了不便。在年代久的房子里生活的人们也说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众多不便,如垃圾,污水,粪便等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过去古代社会是无法比及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老房子由于不符合规划的要求,都让路给新的现代化建筑。也是由于老房子的保护上的困难。老房子在遇到明火,台风等自然灾害时,自身抵抗能力差也使一部分人认为拆了老房子,建新房子更省心。

另一方面,在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现在的投资大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但是古建筑的保护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即使现在中国的少部分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力量来保护,但是即使这些地区还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的目标,在古建筑方面保护的资金还是不多的。因此,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包括老房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以至于在经济发展过后,回头看那些逝去的遗产而兴叹。

本文中最后一个矛盾,其实与第二个矛盾有着很大的联系——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这些都使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大的紧缩。何况,中国不像国外那些国家那样有着那么多空闲的土地作为城市扩建之用。中国的新建筑历来都是在老的建筑拆除之后,建造新的建筑物。因此,为了保证居民的居住空间,政府也不得不拆除原来的老房子建设新的现代住房。

因此,在现代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很重要的。根据调查我们得出,现在居民中大多认为古建筑保护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在保护以后如何产生经济效应。   

在实际的例子中,杭州的河坊街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把商业运作引入到河坊街中来。一方面是让古街重现历史的商业氛围;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让历史街区繁荣之后,再继续考虑加强保护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文化遗产资金紧缺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古建筑,古街道需要保护,与此同时,政府的资金又是紧缺的。况且在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的今天,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矛盾。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感触很深,过去有很多比现在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好的多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即使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需要修整之时,又拨不出专项经费。因此古建筑在修复以后,如何利用,获得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三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因此,由此我们认为:矛盾有“重点论”之说,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让世人知道古代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那么采用华盛顿形式来修复,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这种保护便有了进一步的商业利用价值。据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是想也愿意暂时的居住在古风古味的建筑里面。

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社会也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社会恐怕也会停滞不前。

在保护与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形势来处理好现代社会节奏带来给古建筑的冲击。使古代建筑遗产得以最大的保护,使其文化,风格,得以向世人表明历史的意思;与此同时也得以最大的利用。这样才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

(以上来源:土木工程网,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她们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实践证明两者完全可以共存共荣,互相促进。

长期以来,如何善待文化遗产,存在一种狭隘的观念。要么是保护不力,让古建筑、古遗址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要么是利用过度,大拆大造、过分商业开发。可喜的是,随时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种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开始明白,对文化遗产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关键在于找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

文化遗产并不是孤立的物质、非物质遗产,它包含了与周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文化遗产的公众利益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的深入和观念的与时俱进,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和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古建筑保护而言,处理好当地居民和文化遗产的关系,将人们改善生活的需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相结合,让人与文化遗产和谐相处,已成为共识。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在政府、社会、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良性循环的保护利用模式。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提供了有益经验。香港对古建筑采取“活化”思路,在政府、专业人士的监督下,将古建筑交给社会机构运营,既减轻政府负担,又有效地保证在运营过程中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被破坏,同时还能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关注度。同样,法国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也采取了社会参与的方式,鼓励当地人甚至外国人租用具备条件的古建筑,但对租用者的使用、改造却有着严格的规定。租用了塞纳河左岸老建筑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就对之进行了融入中国元素的合理改造,让人充分领略了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之美,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可见,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良性运作的模式,不但让保护利用行为得到奖励、鼓舞,让破坏损坏行为得到惩治、处罚,还可调动更多人的保护参与意识,使各方形成合力。

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特别重视其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当然,古人的创造留给了今人,今人的创造留给未来,在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也不要害怕改变。只有融入今人的创造和元素,文化遗产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一代代永续流传。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