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足记app一夜爆红之后的未来之路

2015年4月3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麦子
【内容分类】 文化科技
【内容摘要】

2015年3月,足记app开启“大片模式”并使得其用户总量出现了激增,作为以电影为介质的社交app,其核心是从感性体验切入,将地点故事和电影故事与照片融合。当前,足记团队如何基于这一特点,解决发展中版权、技术、推广方面的障碍,并从“照片处理工具工具”转变满足国人社交期望的社交媒体,是当前社会传媒以及业内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标签】 移动应用 社交媒体 大片模式
【正文】

“足记”遇到的“生死”及“被生死”问题

2014年6月12日凌晨,经过半年的开发,足记1.0版本在ios APPStore正式上线。然而在2015年3月足记app一夜爆红,截止2015年5月25日,据爆红的时间已有一周时间,“足记”仍然坚挺在App Store免费榜全榜Top 1的位置上,截止到2015年3月23日,足记App的DAU超过300万,且增长还在持续,日PV达到2亿,日新增用户接近200万,累计总用户量也已经突破千万,新一轮的融资起价亦已在千万美元这一级别。

幸福来得太快,总有那么一些猝不及防,让这场故事显得更具真实感。

产品的路线斗争问题

“大片模式”是足记app点睛之笔——一周之内,微博相机、友拍等app都直接抄了过去,Camera360更是推出了KTV模式的字幕效果

但是随着用户和资本的齐力推进,围绕这项功能的矛盾也愈加显效。

足记的应变,本是妥协与坚持并行,其团队共识为:

1、“既然大家喜欢‘大片模式’,就把这个功能深度优化”,于是足记在迭代时将“大片模式”的入口前置,使其成为默认选项,方便了那些慕名而来的用户。

2、“‘大片模式’终究会审美疲劳,所以产品的宏观方向,仍然需要服务那些留下来的用户”,因此,基于足记的核心价值——用创始人杨柳的话来讲,是“地点故事+电影取景”这种文艺场景需求的实现——这才是战略层级的定位。

不过,这种急中生智的权衡之道,并不能让蜂拥而至的VC满意。

简言之,VC希望足记能够顺势而为,将国产式的粗暴滤镜功能延到极致,以美图秀秀这种娱乐类型的工具应用为参照,做大用户规模,进而开始下一轮融资。事实上,这也是侧重务实的一个选项,对于足记团队希望引导用户前往电影的取景地去拍照、交友,大多数VC的反应是“中国远未拥有足够支撑这种需要的中产阶级”。

然而,在这场价值观的碰撞里,VC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待价而沽的是“网红”足记,VC至少在仪式上需要表现出诚恳和尊重,同时还得提防同行的夺爱。

目前,两边都还在慎重评估对方。

数据大爆炸的应对问题

声名鹊起给足记带来的不止是意外之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噩梦,足记开发团队根本没有计划迎接如此量级的用户与流量,闪退、超时、卡死、崩溃、无响应、信息丢失——除了不断通过应用内通知、微博和微信向用户道歉之外,足记的团队将一切力气都用在了克服技术难关上。

他们能够接受用户因为厌倦而离开,但是问题绝不能是出在待客之道上。

最为燃眉之急的时候,足记不得不关闭或降级了App的部分非核心功能,全力抢救服务端的性能。团队杨柳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里邀请各大云服务商提供入场全程服务架构开发的服务,这让足记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多了一支“国际纵队”:来自金山云等多家云计算公司的工程师——他们多半是杨柳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聚在一起,协力帮助足记解决服务器问题。

作为足记选用的云服务供应商,青云QingCloud从北京派遣了4名资深工程师,在介入诊断之后,青云发现主要原因出在足记业务架构的水平扩展能力上,足记团队只有3名工程师,其中2名是做iOS和Android应用开发的,很多架构上的代码都是创始人杨柳的一个朋友兼职帮忙写的,谁也不曾料到这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云服务器的敏捷和灵活,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自动搞定所有突发问题,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的数据,足记在服务器上设置的硬盘空间写满了都没有人意识到该去调整容量”,同时,青云的工程师将工作职能范畴也扩大到了足记的业务端上,比如数据库读写分离,调整缓存结构,优化SQL语句、引入非关系型数据库、调整影响CPU占用率的代码等。经过昼夜不息的优化,足记的后端系统已经进入稳定时期,资源负载趋于均衡,流量也稳定在每天30%的增长幅度。

“小步快跑”是很多创业公司倍加推崇的技术理念,但是如果欠缺长远目光,就很难回避这种“顺风路上扯后腿”的境况。在一次媒体访谈中,马克·扎克伯格也透露过,自己在初期创立的Facebook时也是以千万级负载来要求网站架构的。

这场始料未及的灾难,也让足记开始招聘CTO这一岗位。

他们如何看待足记   

关于“足记现象”,有些来自业内的评价。   

前快捷酒店管家产品经理朱坤(Kentzhu)在足记刚刚开始流行时就评价说,“足记这款产品,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杯具。整体产品太重,爆火的功能太容易被嫁接在更适合它的其他产品上了”,这或许是最无悬念的一语成谶。   

前网易相册产品总监、旅行游记应用蝉游记的创始人郭子威(纯银)对足记的定义是“一款快速流行然后快速消失的产品”,在他看来,旅行社交本身获得市场认同的可能性相当低,而向娱乐工具发展,足记可能又缺少团队基因,所以“生死一线,横竖都难”。另外,郭子威还提起了画中画这款App,“一个月横扫App Store十几个国家的摄影榜NO.1,风头无双。一个月后音量渐小,3-6个月后几乎从市场消失。工具的品牌沉淀和使用习惯是决定性的。”   

迅雷的产品总监兰军(BLUES)认为足记高度符合完形心理学——这是一个起源于德国的心理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它的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所以足记正是利用用户对于电影的经验,产出了具有共鸣的作品及传播”。但是兰军同样认为,足记如果要往关系和平台方向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罗辑思维CTO快刀青衣建议足记应当瞄准的不是旅行爱好者这一群体,而是“想用旅行来秀自己来装逼的群体,甚至可以尝试虚拟出行”,如果完全定位在真实的旅行社交,“那么未来的路子会比较窄,特别是变现之路会特别艰难”。   

界面的社交产品总监马贺则对足记的赞赏多于疑虑,认为业界过早唱衰足记只是处于一种经验主义的惰性,“产品将一种高成本(逼格)的体验做得非常廉价,而这在中国市场是通吃的技巧”。

(以上来源:虎嗅网,作者:逐鹿网创始人阑夕,内容略有删减)

复盘“足记”爆红的轨迹与背后得失

足记CEO杨柳对外宣称,将在两周内完成A轮融资。之前短短的10多天,她和她的8人团队在几乎慌乱的情形下,经历了日均用户从数千到数百万的爆发式增长。

三个传播节点造就“爆红”

杨柳本人对足记的爆红总结了3个她认为最明显的传播节点:1.《万万没想到》剧组成员,包括叫兽易小星、女神孔连顺等的使用;2.最美应用及随后其他同类公众号和社区的推荐;3.由微博大号引起的真实用户推广、朋友圈出现刷屏,直接导致用户增长失控。

对照各个节点的用户增量来看,“虽然他们(万万团队)的帖子评论转发数都很高,用户参与性不错,但是给我们带来的增长比较有限”。

翻看杨柳提及的叫兽易小星和女神孔连顺的足记作品,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两人对大片模式的运用,确实与后来刷屏朋友圈的图片“文艺、有调性”的风格有一定差距,并且由于二人本身就是影视工作者,因而他们的一张没太大爆点的图片,即便加上滤镜、宽屏和字幕,也很难引起普通用户的关注。

杨柳对此分析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想引起普通用户的关注,至少要在微博或朋友圈连续被看见十次;第二,如果内容本身吸引度不够,即使勾搭上微博大V也没用。

最美应用对足记的推荐,被杨柳定义为最重要的传播节点,让足记“第一次有一个小小的飞跃,从 AppStore 分类榜 738 位一下跳到 156 位。” 随后,其他一些类似公众号和社区的推荐,也让足记的用户和作品多了起来。

但从用户选择使用的功能来看,并不是当时作为slogan的“跟着电影去旅行”,而是在最美应用的推荐中最后被一语带过的“照片带字幕”,也正是这一功能成为足记走红的引爆点:3月7日,新增用户首次破万;3月9日,总用户数突破 10 万;3月16日,日新增突破100万;3月18日,总用户数达500万;截至目前,足记的累积用户量超过千万。

发展轨迹偏移,爆红同时失去壁垒

回到足记走红的轨迹,除了外界的传播,产品本身的调整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对用户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选择足记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其他人使用“大片模式”发出的图片。而且由于足记处理过的图片上并没有logo的显示,大部分用户要在询问过后进行下载,使用的功能也主要是大片模式。也有很少一部分人表示今后会在上面存放一些自己旅游的照片。而对于最早“跟着电影去旅行”的核心功能,更多的人只能心有余而时间和金钱不足。

足记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产品的Slogan早已由“跟着电影去旅行”默默变成“像电影一样去生活”。

2014年末,参加由DoNews主办的MARS创业大赛时的足记,目标还是“让电影多一种看法,让旅游多一种玩法,让照片多一种拍法”。 当时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影视剧场景旅游指引和剧照还原拍摄的足记,构想的发展方向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旅游行程和为城市提供旅游形象工程服务。

而从随后的走红来看,引起爆发的并不是预想的“电影+旅游”的情怀,同时,团队通过PGC方式艰苦卓绝积累的“覆盖60多个国家、520个城市、6400部影视剧、5800位不同领域名人的故事,共计15000多个真实场景”也没有为足记的发展带来抵御竞争的壁垒。

因而在面对美图秀秀、Camera360等通过复制对足记的“秒杀和碾轧”,杨柳表达的只有无奈:不足10人的团队,在接洽融资和服务器瘫痪面前,已经无力维权。

做深社交 做精记录生活

对于足记接下来的发展,杨柳表示会把用户的记录方式提升到最好,把社交做深,把记录生活做到极致,让用户留存下来。

从杨柳的描述来看,为了摆脱成为“流星”的命运,足记要在图片处理工具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社交属性,让产品在美图秀秀等的碾压下得以生存。而具体的做法包括在社区内通过话题引导用户UGC建设等。

足记2013年获得了25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在爆红后,杨柳已经集中接触了二三十家投资机构,并表示两周之内会完成A轮融资,至少这一年内,团队不会考虑盈利的问题。

(以上内容来源于:DoNews 新闻网 记者:赵玥)

“足记”突然火爆背后的创新保护之殇

近日,“足记”社交软件在社交媒体上火爆起来,其引爆用户数增长的原因是,该软件开发出了一个开始不那么起眼的功能——“大片模式”。将用户提交的图片自动处理成大片电影的截图模式,然后让用户提供一句台词,自动将该台词进行英文翻译,然后显示在图片下方,模仿电影台词的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让用户提供的图片变成电影大片的截图!

这个有极大商业前景的创新产品的产生,但是在中国的创新环境下,确产生了剧情的神转折。

创新VS山寨

足记app火爆的当天,可能是国内最好的图片处理工具,美图秀秀迅速作了类似的大片模式!几乎同一天“camera360”也上线了类似功能。几乎同一天“camera360”也上线了类似功能。

软件创新的无力保护

由于类似“足记”的这种创新实质是一种新颖的构思,只是这种构思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来实现。当前对这种创新的保护,法律上只有两种手段,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如果算上非法律手段的舆论谴责。那么足记app勉强算是有这么几种应对策略。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用专利保护,只能申请发明专利,并且对于软件发明专利,无论是申请难度上,还是维权难度上都是比较难的。

那使用软件著作权来保护,问题来了,软件著作权只保护表现形式,不保护思想。也就是说软件著作权只保护代码本身,不保护创意。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构思,不同的程序员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瞬间规避了软件著作权侵权风险。

使用舆论谴责,反而可能是最容易获得同情的反击举动,不过当前的市场只认可最终的胜利者!

“我们没有办法去杜绝它,就算再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遭遇相同的状况,事实上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但专利下来还需要一个冗长的流程,即便我们拿到了专利,我们这么小的企业,也没有什么能力来维权”——杨柳,足记CEO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四宗罪!

1.软著如花瓶 软件著作权保护犹如瓶中花,得来容易又好看,但是只供欣赏基本无法使用。

2.申请唯发明 软件由于其特殊性,按照专利法规定只能申请成本高、审查耗时长,授权慢的发明专利,并且申请难度高,要知道中国专利审查蓝宝书《专利审查指南》专门用几十页篇幅去指导作为专业人士的专利代理人撰写软件发明。因此,软件发明专利申请难度可想而知。

3.保护有空窗 即使申请人花了时间与金钱成本完成了发明专利申请,要知道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平均需要一年半,而软件专利领域还是蛮火的,所以这个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还可能会更久。从申请到授权的这段时间里,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个时间内申请人的权利,所以专利法对应在这个期间称为临时保护期。多么完美的考虑了这个问题,可是,这个临时保护期从具体操作而言,基本对申请人的权利没什么办法保护,换句话说,临时保护约等于没保护。

4.维权如登天 如果你的软件能够撑到专利授权了,恭喜你,你终于有筹码能够开始与侵权方展开旷日持久的专利侵权大战了。

已经从你的创意中获得了足够利润的侵权方可以正视你的请求,低下头来应付你的进攻了,也许他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等你很久了!

抄袭的故事仍将不断重复

也许非常悲观,虽然笔者本意绝非鼓励互联网抄袭的出现,但是当笔者作为一个从知识产权角度观察“足记”事件的独立第三方角色的话,我会对向我咨询的朋友说,如果想赚钱,如果有能力,去抄袭吧!

如果我是行业巨头,那么理性的生意人做出任何一个举动的判断准则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利润而不是道义,因此只要是收益高于成本的实践,出现的几率就会不断提高。

即使是在创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现在,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互联网抄袭仍然是高利润的,因此抄袭还将长期持续下去,“足记”绝不是最后一个被抄袭者!

尾声

我们需要一个正能量的结尾,所以我必须说,我高度同情“足记”,然而,我只能这样安慰他,相比于更多一闪而逝的创新,至少“足记”是个悲情的英雄,你在险恶的创新环境中挣扎,如果消失,则将成为一个故事,如果成功,则将成为一个传奇。

(以上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琦琳 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足记是互联网公司上海如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移动端图片社交应用,于2014年12月3日正式上线。再此团队始终没有对产品做过主动的推广,因此注册用户数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小的规模(几万人)。2月7日,足记上线“大片模式”其用户增长态势显示出了指数级增长的潜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足记app却遇到了各个方面的问题,回顾足记走红至今的经历,其创始人杨柳将对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首先,重视底层架构和服务器出现的异常;其次,注意通过百度和微信、微信公众账号对产品的推广和与用户的互动;最后,一定要有版权意识。

当前,足记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版权的维护上,对此业界人士提出,软件专利保护注意以下几点:

1.既然版权只能保护表达、专利才能保护功能,所以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质上只有专利保护这一条路;

2.不要错误的将主题选择成了程序、指令、存储介质,这样,还没到创造性审查,直接就因为主题不属于可专利授权客体就被否定;

3.虽然要从功能性角度来保护软件构思与方法,但是权利要求不能直接写功能,功能必须得通过一步步的操作来实现;

4.如果没有生存压力,应当适当保持低调,软件构思如果真的有价值,这个构思的应用一般能存货很久,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拿出来;

5.已申请未授权阶段,可以私下给已实施侵权的竞争对手发个律师函,警告他不要侵权,请注意,是已实施侵权的竞争对手;

6.真要用专利的时候,先向可靠的人士寻求内测,看看自己的专利质量如何,如果效果差强人意,那这个专利就不必拿出去发挥法律作用了,可以单用来搞宣传。

同时,足记app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何保持其发展的势头,做到长期发展,避免昙花一现,是当前团队以及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对于“现象级产品”,大多数人的感知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当产品风靡社交网络时,给人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使用,到了产品退烧不再具有强烈的存在感时,又让人觉得好像已经无人问津。其思路在于让产品摆脱碎片化的场景层次,向用户提供向外分享的刚性,从产品着手,使它变得更加亲切、适用。目前中国用户则习惯使用手机默认相机拍照,将图片保存到相册后再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这个习惯的区别,或许有助于理解足记的变化,这一行为给微信机会使得其能重构并垄断产品之中的社交关系构建,这导致中国没有扛鼎的拍照社交产品,所有人都在模仿Instagram,然而却无法在更深层次上做到建立社交关系,正因为如此,产品做得越轻、信息含量越少,留住用户的能力就越弱,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产品会由用户自然赋予其故事,而不是需要由创业团队越俎代庖的思考如何向市场编造一个催人泪下或争议剧烈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长期发展的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移动应用产品。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