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 内容分类:
热门标签列表

影片《狼图腾》:镜头背后对动物的礼赞

2015年3月3日   阅读  次   编者 文述   责编 麦子
【内容分类】 艺术经纬
【内容摘要】

影片《狼图腾》自大年初一全国上映以来,凭借过硬的影片质量获得了极佳的观众口碑,即使在很低的排片率下票房仍然不断走高,甚至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标签】 狼图腾 电影 文艺
【正文】

《狼图腾》排片逆袭 冯绍峰纯粹精神感动观众

影片《狼图腾》自大年初一全国上映以来,凭借过硬的影片质量获得了极佳的观众口碑,即使在很低的排片率下票房仍然不断走高,甚至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在观众的呼声下,院线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狼图腾》每天的排片量都在增加,终于在初五以近15%的排片率跻身前三。片中主角冯绍峰也用他的演技征服了众多观众,有网友评论,“冯绍峰完全可以凭借这部电影封神。”2月25日,影片将在法国全面上映。

《狼图腾》低排片高票房,观众呼吁院线增加场次

影片《狼图腾》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故事以冯绍峰饰演的知青陈阵为主线,展开了对人与自然这个永恒命题的思考。这种具有文艺气质的史诗大片放在春节档期,在开始时并不被看好。正当院线方以为在新春佳节之际,大家都会选择轻松愉快的商业片时,《狼图腾》却成为了春节档期七部电影中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以10.79%的低排片率占领了近18%的票房,甚至有观众反映一票难求,“场次太少,连第一排都坐满了,换了几家电影院才买到票。”

“增加排片”的呼吁在上映之后就没有停止过,这让院线经理都有些预料不及,“我们远远低估了《狼图腾》的影响力。”万达院线还特别推出了强势护“狼”计划向观众力荐此片。观众和院线所做的不仅是对《狼图腾》一部影片的支持,也是对中国电影人的支持,更是激励着所有对电影保持激情的追梦人。《狼图腾》用事实证明了文艺片除了“叫好不叫座”也可以“名利双丰收”。

冯绍峰演技被封神,观众印象:质的飞跃

《狼图腾》口碑零差评除了真狼出演、场面恢宏这些“硬件”齐全以外,演员的出色表演自然也是其中必备的一项。冯绍峰在片中的演出震撼了无数观众,从一开始对陈阵强行要养小狼的一意孤行感到气愤,再到逐渐被人狼之间的感情所感动,最后为他们各自的成长而感慨万千。有观众评论:“一开始真不喜欢陈阵,可是看到后来他和小狼在一起,我想换作是我也会做一样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都是感情自然而然的发生,不知从哪一个画面开始我已经止不住眼泪了”,更有观众怒赞“冯绍峰完全可以凭借这部电影封神”。

戏中冯绍峰用真情一点一点融化了观众,戏外冯绍峰也在一步一步用自己的演技和眼光证明着他对电影的热诚。有网友说,“我真的开始喜欢冯绍峰了,偶像剧出身,却不断在挑战严肃认真的电影,他身上有种真正的演员的魅力”、“从《狄仁杰》、《后会无期》、再到 《黄金时代》和《狼图腾》越来越喜欢冯绍峰了,每一个角色都看得到进步,纯粹的沉下心来演电影钻研演技,在这个浮躁的环境里很难得”。

(以上来源:腾讯娱乐,内容略有删减)

《狼图腾》为何难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月19日大年初一,中法合拍冒险大片《狼图腾》已登陆全国院线。影院讲述内蒙古大草原上一段人与狼之间的传奇故事。原著小说于2004年出版后,10年内再版150多次,并被译成39种语言进入110个国家,是出版界当之无愧的奇迹。中影公司早在8年前就买下了《狼图腾》的电影改编版权,然而原著中改编难度极大的“人狼对峙”、“狼马大战”、“飞狼”等惊险场面,令无数国内名导望而却步。直到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接手,才给这个项目带来曙光。

看预告片可能令很多人感到奇怪,《狼图腾》并不像我们通常见到的“大片”,充斥着毁天灭地的场面、史前或外星球的景观、铺天盖地的电脑特效。正相反,一眼看上去,它的视觉风格质朴无华,真实到让人误以为是纪录片。大自然的壮丽奇绝之美,远不比高科技打造的视听奇观逊色,甚至更震撼心灵,但它们并不容易被摄入镜头,更绝不便宜。拍摄这样一部忠实记录自然的狂野之作,前后花了整整5年,耗资超过7亿,达到华语电影之最。拍摄《狼图腾》无疑是挑战极限的考验,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就是展示一群高度专业和不屈不挠的电影人,如何克服种种艰辛,化不可能为可能,用意志铸就影像的奇迹。

驯服世界上最难驯服的狼 绝对不加特效修饰

在所有的动物题材影片中,狼戏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狼非常难以驯服。此前众多以狼为主题的影片,都使用狗来代替。然而在《狼图腾》中,活生生的真狼是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主演。制片方请到参与过《勇敢的心》、《南极大冒险》等影片的加拿大王牌驯兽师安德鲁·辛普森,以及“世界上最擅长拍动物”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阿诺曾经执导过《熊的故事》和《虎兄虎弟》,使用真实的熊和老虎进行拍摄,并先后成为熊专家和老虎专家。为得到这次与蒙古狼亲密对峙的机会,阿诺还推掉了来自《少年派》的邀请。

蒙古狼比其他狼族更凶猛和危险,剧组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挑狼,因为蒙古狼数量稀少,濒临灭绝,而且对人怀有强烈的敌意。剧组在草原上搭出绵延数公里的围栏与高墙,几乎建了一个大动物园。从2011年开始,安德鲁·辛普森花了整整3年时间,在这座动物园驯养并训练出三代共35只蒙古狼。蒙古狼本性十分敌视人类,因此要从狼崽一睁开眼就开始抚养,才能让它们萌生亲密感,还要从小训练以保持它们天生的野性。即便辛普森经验丰富,由于蒙古狼骨子里的高度警惕和狡猾,也只有一部分可以驯服成功。

《狼图腾》中超过95%的场面都是真实的,不加特效修饰。用阿诺的话说,影片必须用镜头去捕捉狼的聪明智慧和心理活动,再现原著中所描写的狼的本性;假如采用电脑特效制作狼和其他动物,观众看到的就只是电脑运算出来的影像,说白了就是动画片,再逼真也跟真正的狼有差距。只有拍摄在自然中不会发生的动作,或者要让动物演员处于险境时,阿诺才会借助CG技术,而且对CG精细度的要求极高。全片2500多个镜头中,只有5个是全CG制作的,还有少量镜头用到了绿幕和CG合成。

如何让狼变成真正的演员 驯狼师与导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能与狼亲密相处是一回事,让它们在镜头前充当合格的演员,则是另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狼是尤为困难的拍摄对象,它们本身很危险,又容易受到惊吓,看到摄影机这样陌生的庞然大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说让演员与狼和平共处是驯兽师的责任,那么给狼“说戏”,就是导演的职能。阿诺的经验是,动物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他用狼的思维来考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怎么触发狼的反应。狼很有智慧,高度依赖自己的本能,只要训练方法得当,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在假血里掺杂狼喜欢的味道,嗅觉灵敏的它们就会过来舔舐和打滚;利用汽笛声引发条件反射,让它们跑向声源,然后给予食物奖励;训练它们追逐装有摄影器材的汽车,以此拍摄狼奔跑中的近景。技巧不一而足。

此外,还要有十足的耐心等待它们的状态。为了拍一个狼王在土墙上遥望远方的镜头,阿诺与辛普森反复研究,等了近两个小时才拍到满意的镜头,这个镜头出现在片中不过三五秒。有时候,为了狼的一个表情、动作,等上整整一天也在所不惜。但在阿诺眼里,狼演员也有让人省心的地方,“不会像好莱坞明星一样打电话给他们的经纪人”。

为再现了小说中大量精彩的章节,剧组奇招迭出。拍摄群狼偷袭羊圈时,需要两组驯兽师大声呼叫狼演员的昵称,并且用特殊的鸣笛、口号、指令加以辅助,引导数只蒙古狼翻越羊圈。拍摄狼被困在火山口里,剧组搭建了好几公里长的护栏,为的是让狼感到不被禁锢,又不让它们跑散。那场暴风雪之夜200匹马对35匹狼的史诗级场面,几乎复原了小说的描写,完全采用真马、真狼、真夜景、真暴风雪,7分钟的段落一共拍了48天。《狼图腾》采用的3D技术也带来麻烦,两台摄影机之间有面倾斜放置的镜子,为了出色的立体效果,需要狼离摄影机很近,但它们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会害怕,只能依靠驯兽师百般引导。

与动物演戏隐患无处不在,平时只有驯兽师和几位主演才能接触狼,具体拍摄时,剧组在现场拉起防护栅栏和防护电网,更有专业团队随时保持警惕。尽管如此,冯绍峰还是被狼抓伤,另一位主演窦骁被马咬了一口。

蒙古草原天气弄人 环境在变剧组与时间赛跑

等待狼的一个反应已足够煎熬,比狼更难伺候的,还有天气。为了等一块乌云过来,剧组耗上几十分钟是家常便饭。进入11月后,内蒙古大部地区降水偏少,等雪来又成了头痛的事。在拍摄几场涉及冰湖和雪窝的戏份时,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一直未下大雪,剧组苦等一个多月,最后不得不用10辆卡车从长白山运来40多吨雪铺在草原上。

光有耐心还不够,有时天意弄人。蒙古草原气候多变,刚等到一个美美的景态,一组镜头还没拍完,就换了样子。一次剧组要拍雪景,正好天降大雪,天气预报说之后几天都会是零下10度,让阿诺喜不自禁。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一夜大风把雪全刮跑了,叫他哭笑不得。

也有时需要赶时间。影片拍摄时内蒙古已开始工业化,不少地方兴建起了发电风车,许多看景时选定的场地因此面临报废的危险。在演员到位前,剧组只能抓紧先把风景的空镜头拍完。阿诺透露,关于这些与天斗、与人斗的趣闻,他之后会推出一个纪录片,相信有趣程度不亚于电影本身。

恶劣危险的拍摄环境与最危险的狼“演员”

内蒙古草原昼夜温差大,夜晚的温度在冰点左右徘徊,晌午时分又炎热如夏。到组没多久,冯绍峰就发起了高烧,身体疲软,嗓子痛到无法大声说话,领教了草原的下马威。不过这还只是毛毛雨。

影片情节跨越四季,拍摄进程也需紧贴季候,旷日持久。草原一年四季都变着法子方法折磨剧组。春天风沙极大,吹得人无法睁眼,即使戴上护镜,也看不清眼前的人,许多拍摄器材也因此无法正常工作。

到了夏天,蚊虫肆虐,爬满每一个剧组成员的满脸满身,将他们浑身叮出大包,那景象简直是“蚊图腾”。为保护自然生态,在草原上不能开车,剧组经常是一边赶路,一边与蚊同舞。最后他们配备了与专业养蜂装备类似的“防蚊利器”,但赤身裸体的狼演员们仍无法幸免蚊灾,比人更受折磨。

最人崩溃的当属极度严寒的冬季,最低温度到零下40多摄氏度,手脚失去知觉,还得趴在雪地里说戏、练戏,口罩上挂满冰霜,连摄影机都冻得不能对焦,电脑频频死机。冬天3D摄影机之间的镜子很容易被雪水、雨水覆盖,为保持干燥,需要四个人用风枪在镜头前面吹,声音大到狼都不敢靠近,又为拍摄陡增难度。

影片的场景包含沼泽、山脉、悬崖等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带。拍摄雪暴袭击那场戏,到外景地开车需要10个小时,开拍前先将造雪机等一大堆设备运过去。有些取景地甚至没有交通工具可以抵达,只能徒步或攀爬,稍一疏忽就有生命危险。

在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前提下拍摄狼与人的血腥“战争”

影片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主题,作为剧组成员,当然要以身作则强调环保意识。首先体现在“以狼为本”:片中的狼比任何演员都大牌,是片场真正的明星。开机前,剧组和演员等候多时,驯兽师检查到一切就绪,吹个口哨,狼明星才三三两两登场。剧组成员每天要连续忙碌十几小时,而狼的工作时间十分严格,每隔一小时就得休息。

剧情中不乏追逐、捕猎、厮杀等激烈场面,如何保护动物,又保证拍摄效果的逼真,是剧组大费心思的重要环节。狼在猎马时一般先咬住马尾,让马失去重心摔在地上,剧组将一个假的马尾装在马背上,并把马放上小拖车,这样被狼攻击后不会跌落受伤;马被咬住时会扬蹄反击,为了不伤害狼,剧组又使用假马腿等道具“掩人耳目”。这些镜头都是一闪而过,观众不会觉察到破绽。

在狼群屠杀羊群的场面中,剧组先是将染满假血的道具羊扔进羊圈,吸引真狼前来撕咬,后将1:1比例的狼模型放在真羊中,拍摄羊群恐慌的场面。这两场分开拍摄的戏在后期进行合成,以假乱真制造群狼偷袭的场面。整部《狼图腾》的后期特效只占了影片的2%左右,全用在了诸如此类的刀口上。

此外,为了保护草原环境不受破坏,也是出于对当地牧民的尊重,剧组从不将车开入草原深处,而是在远离目的地几公里的地方下车,带着设备徒步前往,对于年过古稀的阿诺,这是个不小的体力考验。

漫长项目如何平衡商业 从未失控的《狼图腾》

一部电影投资大,制作周期长,中途变数多,导演又享有巨大的创作自由,无疑会令投资人不安,担心起市场收益。放眼全球,也只有王家卫、卡梅隆等少数导演可以如此任性。但对一流的艺术家来说,慢工出细活是保证作品质量必不可少的,而阿诺也是这样真正的艺术家之一。

阿诺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长达38年的导演生涯里,只有12部作品问世。并非因为他不勤奋,而是他每筹备一部电影,都要巨细无遗。拍《玫瑰之名》,他花了3年半涉猎欧洲神学发展史、基督教历史;拍《情人》,他在越南西贡旅居住了将近一年;拍《熊的故事》,他把18只小熊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大;拍《虎兄虎弟》,他花了近10年收集东南亚殖民地历史相关书籍。虽然每个项目都周期漫长,但他的作品每每呈现极致的视听体验和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履历上的项目几乎都能盈利,因此总能说服投资人慷慨解囊。

打造《狼图腾》前后共花了五年,为了这部一生一次的电影,阿诺倾尽全力,精心打磨剧本每一个细节,考虑场景的选择,亲自挨个审阅故事板中的2500个画面,还要考虑季节、天气对影片的影响。拍摄时更是对艺术丝毫不妥协,不惜将半分钟的戏拍上5天。整整16个月的拍摄后,又花了一年进行后期制作,力求尽善尽美。

有一种看法是,鉴于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阿诺执导这部电影可能是受到票房的诱惑。但他的回答是,来中国只想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票房绝非第一考虑指标,更不会刻意迎合观众?他所做的仅仅是阅读原著,走访相关的地区,倾听当地人的讲述,然后跟原著作者做长时间的交流,最后尽力将所有东西呈现在银幕上,拍出最好的电影?而他也不担心票房,“如果你在拍摄时走心,那么你拍出来的东西也一定能打动观众”?正是这份艺术家的傲骨,让他长久赢得全世界影迷的追捧。

终极挑战:如何传达原著精神 法国导演还草原以尊严

拍摄《狼图腾》既是技术上的难题,更是艺术上的难题,即如何传递原著的主旨,捕捉狼的群体智慧、高贵野性和英勇无畏,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再现中华民族自由、独立、顽强、勇敢、永不屈服的意志和尊严的精神。如此高远的思想境界追求,也是吓退许多电影人的创作荆棘。好在阿诺也是个改编小说的高手,《情人》和《玫瑰之名》,都是取材自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两部电影既传承了原著精髓,又具有强烈的电影感,在原著和剧本改编中寻找到了平衡点。

阿诺向原著粉保证,“小说中85%的场景都会保留在改编电影中,特别是讲狼群的聪明和睿智的部分,这些原著中有标志性的内容,我都尽数保留。”同时他也强调,好的改编剧本总是和原著保持一定距离的,电影不是照抄原著,而是导演或编剧的再创作。电影《狼图腾》里有很多元素受到小说影响,也有一部分出自全新创作,与原著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小说中蕴涵的对自然的思考、博大的人文情怀,均发人深省,而在阿诺看来,《狼图腾》中的环保主题才是最吸引他的部分,也是最普世的价值与情怀,应当能在满足原著迷的挑剔之余,令全球观众得到共鸣。同时对于小说引起的争议,他的回应是该片绝非为了表现中国的“狼性”面貌。影片已经渡过制作期的坎坷,其所能体现的艺术价值标志着终极考验。阿诺和《狼图腾》是否能通过这一终极考验,只有等影片上映后,交给市场和口碑来检验了。

(以上来源:腾讯娱乐,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小说,中国大陆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连续6年蝉联文学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获得各种奖项几十余种,海内外报刊和网络新媒体对《狼图腾》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有上千篇、种。这样的小说拍成电影,自然是引起了很多小说读者的追捧。即使随着电影的热映,当年原著小说的一些争议内容再度被提及,也并不影响这部电影让人点赞之处。

观看电影,开头写着训狼指导,结尾处还列出诸位狼演员的名字,把狼演员和人演员排在一起,源于导演让·雅克·阿诺跟狼的深厚感情,他请来世界上最好的训狼师,历经三年花重金饲养蒙古狼,传达了人与动物平等的理念。与让·雅克·阿诺拍摄的《熊的故事》、《虎兄虎弟》是一以贯之的,电影赋予动物以主体性,以动物视角反观人类世界,借助动物的眼睛审视人类的劣根性。

平等理念的表达,电影中的突破在于草原人和狼的相互监视与观察。毕利格老人带着陈阵观察狼袭击黄羊,人类在草原上开垦土地或者修筑羊圈,狼群总会占据高地观察人类的一举一动。人与狼孰高孰低?人观察狼的时候借助望远镜,而狼居高临下不比人看得近。这犹如动物相对论。千百年来,人类进化了聪明的大脑,发明了工具,成为世界的主宰,但人类的动物性在弱化,一旦离开了人类文明的庇护就很难生存;动物则不一样,电影中人类开着吉普车追了一只狼38公里,狼因为逼近悬崖才停下来,难以想象人类如果没有汽车,长跑冠军能跟着狼跑多远呢?

狼群风雪夜偷袭军马群一役中,场面宏大震撼,白毛风呼号,狼群追击着军马群在冰原上奔驰,两名马倌拿着手电誓死保卫军马的画面令人永生难忘。原著对这些画面都有描述,如果读者没有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见过套马杆,很难想象那种环境的恶劣、场面的残酷。电影不仅用真狼上阵,还拍出了狼从侧面袭击马,跃上马背撕扯马脖子的镜头,足以让人背生寒气。电影中群狼长途狂奔,对天长嗥的镜头,展示了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对真实感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感动。

《狼图腾》在前互联网时代是一本超级畅销书,很大程度得益于汉民族之外异质文化的大美摄人心魄。在普遍顺从如羊羔的庞大群体中,集体意识是听话、恭敬、示弱;狼性是一种反动,是对羊性的鞭策,是逆向思维的灌注,因为没有,所以珍贵。无数人捧着一本《狼图腾》畅读的缘由是书开启了心灵的另一扇窗。至于很多注经式读解,乃至于移植到办公室职场社群相处之类的心灵狼汤,其实已跟初心无关。电影《狼图腾》基本回到了初心,虽然相较原著部分情节有改动,但在法国导演的操持下,对自然、物种、环境作了靠近初心的描述,没多少添加剂防腐剂,如白云自然飘过,如露珠悄然缀滴,有那么一种无障碍的清新。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狼图腾》这部电影有点像在一堆商业软文里拎出的一首叙事长诗。它有故事,但更有的是情怀。手法干净的阿诺使用了一种近乎于手工制造奢侈品的法国工匠方式,一帧一帧还原那个年月的粗枝与细节。它的精致,带你入戏,就算你不了解草原不了解狼不了解知青不了解“文革”,这没什么,只要你意图了解生命的意义就行。这不是一部努着劲想名垂影史的电影,也不是什么用力过猛,需要注疏考据校勘才能略懂一二的大师电影,故事很浓烈,但讲得举重若轻。两小时的时长影片,看完后让人怅然若失,思绪有些纷乱。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
打印】 【收藏】 【关闭


京ICP备06023340号  版权所有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