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绍兴篇


新昌调腔

又名“高腔”、“高调”,因仅存新昌县一个专业剧团,故称“新昌高腔”。其渊源有四种说法:一、为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载的“调腔”遗存;二、为明代四大南戏声腔之一的“余姚腔”之遗音;三、为明末徽池雅调的遗音;四、为元代南唱之北曲(北杂剧)。无论何种说法,均是浙江以至全国最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历史。现存传统曲牌360余只,其中有元曲特有的[九转货郎儿];传统剧目230余本(晚清抄本),其中能原封不动地演出元杂剧《西厢记》《汉宫秋》等剧目的部分折子(仅念白有改动),为全国所罕见。1991年曾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目前,仅存一个专业剧团(无业余剧团),因观众稀少,难以靠演出收入维持生存,处于奄奄一息状态。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20世纪初,是浙江省主要的曲艺表演形式之一。它语言生动活泼,唱腔流畅、朴实。莲花落一度面临失传,80年代初,绍兴莲花落表演者胡兆海一曲《回娘家》获得全国大奖,并且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巡回全国演出,才使这种流传在民间的小曲艺起死回生。随后,《回娘家》被改编拍摄成电视戏曲片《翠姐回家》。绍兴莲花落著名演员翁仁康曾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曲艺大奖,还是首届全国曲艺创作、表演双项“牡丹奖”得主。

绍兴莲花落如今没有自己的院团,但因演员生活在民间,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次演唱会汇聚众多莲花落演出的“大腕”,他们精彩的演出,使一度冷清的曲艺门票行情走俏。由此,专家们对绍兴莲花落的前景看好。浙江省曲协主席马来法首先提出的关键词便是“大曲艺”:“在绍兴莲花落里,可以揉入姐妹艺术的特长,甚至可以吸收越剧、京剧的元素。”马来法提出,“以前翁仁康专场,用交响乐伴奏是很好的创新;莲花落如果有伴舞,那舞台上就好看了。”

最近,绍兴的莲花落在杭州着实火了几把,有莲花落方式“戏”说的新闻《我和你说》,有莲花落电视剧《小小父母官》在荧屏上热播,更有春节里红火的演出,莲花落成了大众喜爱的文艺样式。据浙江音像出版社介绍,他们制作的《莲花落集锦》光盘,在上海、南京、浙江的音像市场上非常走俏。

目前,绍兴莲花落已被列入了浙江省首批民间民俗保护工程名单。

绍兴平湖调

又称“越郡南词”,曾称“绍兴平胡调”,简称“绍兴平调”。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此曲调相传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清·乾隆年间绍兴有著名南词艺人演唱活动的记载。民国时期是鼎盛期,为南词类曲种之一。建国后,1953年曾有名艺人史实父、钱大可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赴上海举行“绍兴平胡调欣赏会”,灌制唱片两张。1963年原绍兴曲艺团设“平调组”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至“文革”解体。演唱方式为坐唱,分三品、五品、七品(一品即为一人)等,演唱者自唱自奏乐器,以弹三弦者为主唱。曲调幽雅清逸、平和柔缓为艺术特色。主要曲调为《平湖调》,又分“蓑衣谱”和“细调”两种。演唱时也少量套用民间俗曲和昆曲曲牌作辅助。现曲种已绝响,1963年培训的学员现均已年近六十,并均从事另业。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浙东锣鼓”泛指浙江东部、南部的传统民族民间器乐曲(俗名有叫“鼓吹”的),它与“丝竹乐”不同处主要是在乐队编配中使用唢呐、先锋、号筒等粗吹乐器。浙东的吹打乐历史悠久,宋代《梦梁录》,明代《陶庵梦忆》等书均有记载。“嵊州吹打”的主要传统曲目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十番》、《五场头》等,也是“浙东锣鼓”的代表性曲目。嵊州黄泽镇白泥墈村民间乐社老艺人魏琪园(1885——1970)根据传统乐曲素材所编创的民间器乐曲《四季组歌》,其中《夏雨》曾获1957年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特别奖,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录制唱片,并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奏。“嵊州吹打”在乐队编配上的特点是使用了组合打击乐器“五小锣,四大锣”。

王星记扇

前身为杭州王星记扇厂的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综合性扇子企业。创建于1875年,迄今已有130年历史的王星记扇子技艺精湛、功能迥异、情趣高雅,“王星记”扇子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王星记扇子选材名贵、制作精良、造型典雅、品位高档,有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绢扇、舞扇、骨扇、香木扇、挂扇等十五个大类四百多个花色品种,早在1929年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王星记的扇骨雕刻就获大奖,1981年王星记扇子荣获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94年王星记扇厂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95年王星记扇子被评为消费者满意产品,1997年"王星记"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历来王星记扇子还被书画名家们题字作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被国家元首作为"国礼"馈赠;被国外客商称为"东方瑰宝"争销而远渡重洋。

淋浴改革春雨,“王星记”老树更加青春焕发,枝叶茂盛,名师云集,新品迭出。近年来,新一代艺人设计参赛的作品囊括省市级、部级以及国家级的金奖、银奖,产品在各大小展会上被争相抢购,业务订单遍及世界各地,充分显示了名牌风彩,2000年王星记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1年“王星记”扇子评为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2004年王星记扇子又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王星记扇子技艺术还多次代表中国民间工艺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公司的发展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亲临王星记考察和指导,使王星记扇子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嵊州竹编

浙江传统手工艺品,原名“嵊县竹编”。历史悠久,早在魏晋时期,在日用竹编竹箩、竹篮的基础上,就能编织出精工细致的竹篾团扇,后一直朝着日用兼欣赏的方向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清代嵊县竹编。1954年曹水根编制的《六角花篮》,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获奖。动物题材的竹编工艺品,是嵊州竹编的一大特色,其造型有狮、象、鸡、鱼等,形象生动,并与盒、罐等实用性巧妙地结合,提高了实用品的艺术欣赏价值。编织手法多样,有龟背、传丝、打束、缠股盒结边等200余种。用拇指粗的竹片,可剔出几十层细如发丝竹篾,一寸宽距,可织150根丝篾。现嵊州竹编产品有篮、瓶、盒、屏风、灯具和玩具等十二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德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竹编工艺品《山鹰》作为邓小平访美礼品,陈列于美国白宫。《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礼赠澳门回归的贺品。《昭陵六骏》、《岳飞》、《马车》等被称为竹编精品。

1、文化创新理论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承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
4、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法和经验评析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事宜详解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措施
7、文化馆、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参观考察故宫、天安门广场
2、参观考察前门、大栅栏
3、参观考察恭王府
4、参观考察承德避暑山庄
5、观看数字电影
手 机:13810162865
联系人:韩东升
 

京ICP备06023340号 最佳分辨率:800x600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联系电话:69243250
Email:webmaster@ccm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