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
又称宁海本地班。其渊源有二说:一是明末“调腔”(即今新昌调腔)的一支,因唱腔较为平和,故称“平调”;一为高腔之一支,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解放以后,因只有宁海县一个专业剧团,故称“宁海平调”。其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已近400年。现知民国年间比较兴旺,有十余个班社。新中国成立前夕,几近灭绝。1956年经抢救,将十余名流落艺人组织起来,并招收学员,1960年初建立专业剧团。1982年改为越剧团,但仍有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宁海平调因长期在民间、山区演出,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浓郁,如神化剧《金莲斩蛟》等,为其独有剧目,其表演特技有“一马双鞍”、“抱瓶滑雪”、“耍牙”等,尤其是“耍牙”能边唱边耍二只至八只獠牙,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四明南词
曾称“宁波文书”。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的浙江曲种,流传至宁波城区和郊县。清末至民国初期为鼎盛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衰落。1958年原宁波曲艺团曾建立四明南词演出队,后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艺人作展览性演出。2000年曾由宁波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经改革的开篇形式演出(为业余组合,演唱形式已改变)。四明南词用宁波地方语言说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词讲究平仄格律,曲调有“上中下韵”之分,“赋调”“词调”为基本曲调,其唱腔对甬剧和宁波走书有较大的影响。演出形式分单档、双档、三人档、五人档、七人档、九人档、十一人档。曲目分开篇、长篇两类,传统长篇曲目有《雨雪亭》等10余部,已失传。现仅存一、两位老艺人在世,曲种濒临消亡。
宁波走书
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宁波走书有说有唱,说唱并重,用宁波地方语言说唱,辅以形体动作。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从艺(大多数为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奉化布龙
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很有影响的龙舞之一。《奉化布龙》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从敬神、请神、娱神的活动,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舞的活、舞的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1955年《奉化布龙》赴北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得到中央领导好评;随后,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此节目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铜奖。近年来,《奉化布龙》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内外大赛高奖。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
跳蚤会
主要流传在浙江省舟山本岛与镇海一带,尤以定海,普陀为盛。该舞具有两种含义,一为舞者,跳时轻松活泼,像跳蚤;另一为农历年前家家户户要“祭灶”,在灶前跳此舞故也叫《跳灶舞》,后来又穿插了“济公戏大神”当地民间传说的情节,一舞两用,流传至今。该舞动作风趣诙谐,节奏短促,风格独特,酷似跳蚤,顾而得名《跳蚤会》。该舞风格在浙江省比较罕见。在1955年2月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了一等奖。
奉化吹打
“奉化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传统曲目有《将军得胜令》、《万花灯》、《划船锣鼓》(俗称“万得划”)等,也是“浙东锣鼓”的代表性曲目。它在乐队编配上的特点是在打击乐中创造性的使用了定律的“十面锣”。“十面锣”是由奉化大桥镇九韶堂民间乐社老艺人钱小毛(1916——1996)等人于上世纪50年代由传统的“五面锣”逐步革新发展而成,现已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民间乐器,被广泛使用。
越窑青瓷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越窑的生产工艺对我国南北方众多窑场和朝鲜半岛、日本的青瓷生产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铸造了唐宋时期越窑的所有辉煌,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代相传颂,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汉代的工匠尽种种努力美化青瓷,在许多产品上有动物形象和几何纹样装饰,在1800年后的我们看来,却是满眼的古拙与朴实。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上林湖越窑遗址,196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湖不仅是越窑青瓷中心产地,也是秘色瓷的中心产区,晚唐时上林湖窑场烧制出精美绝伦的秘色瓷,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在上林湖设置“贡窑”大量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874年)、浙江省临安水邱氏墓(901年)等出土了许多秘色瓷,制作精致,造型典雅,釉色晶莹滋润,如冰似玉,为越窑青瓷之精粹。
上林湖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远销海外。在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伊拉克、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也门、埃及、苏丹、索马里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土了许多中唐至北宋的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外销始于中唐晚期,大量外销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
唐朝时,明州港是朝廷指定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上林湖瓷器从这里起航,至广州,由广州至波斯湾,把瓷器销往北亚、东亚; 向南销往东南亚直至非洲等地区。这条陶瓷之路为陶瓷贸易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越窑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名窑,上林湖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生产中心,越窑青瓷从东汉到北宋末南宋初延续烧制了一千多年,至唐达到鼎盛,当时制造的秘色瓷为青瓷中的精品,“千峰翠色”“雨过天青”“如冰类玉”这是唐代诗人对越窑青瓷的赞美之词。北宋末期,由于各种原因,越窑青瓷渐渐消失于上林湖畔,部分制瓷工匠迁徙往浙南的龙泉,并且保留继承了这珍贵的传统制瓷工艺。
公元二○○一,越窑青瓷在沉睡了千年后的今天,在慈溪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在美丽的上林湖畔,在慈溪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承了传统制瓷工艺的龙泉制瓷工匠又重新回到了青瓷的发源地——慈溪上林湖,并在这里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生产,使越窑青瓷再现辉煌。
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是科研、生产、销售越窑青瓷于一体的企业。为社会提供精美的仿古瓷、工艺瓷、礼品瓷及名家大师作品。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珍品。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人才出类拔萃,员工素质优秀,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装饰手法,精心烧制和检测每一件作品,瓷器品种丰富,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古色古香,人见人爱。
宁波朱金木雕
“朱金木雕”又名“漆金木雕”,约起始于汉代,是集木雕、彩漆、镶嵌和贴金等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多用于寺庙的建筑装饰与佛像制作。宁波是中国朱金木雕的主产地之一,因此宁波产的朱金木雕又称“宁波朱金木雕”。宁波朱金木雕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源于汉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贴花艺术,属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宁波的阿育王寺、天童寺、秦氏支祠、庆安会馆等都大量采用这种工艺,并流传至日本、韩国一带。明清,朱金木雕工艺开始用于迎神庙会、民间婚事和日常生活的船、轿、床、柜等,制作出千工床、万工轿、万工船等精美之作。上世纪四十年代,朱金木雕渐趋衰落,民间仅有少数艺人制作。1964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开始生产朱金木雕屏风,箱柜、花板出口。1974年宁波朱金木雕屏风《群仙祝寿》大型优秀作品问世,107个神仙罗汉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朱金并置,辉煌灿烂,被日本客商重金购置,陈列于日本富士饭店大厅中。1984年以后,宁波工艺美术厂的朱金木雕逐渐停止生产。
宁波骨木镶嵌
“骨木镶嵌”,取材于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等。用牛骨、螺钿、黄杨木等材料镶嵌于红木、花梨木等木制的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浙江的骨木镶嵌主要产于宁波,故又称“宁波骨木镶嵌”。隋唐时,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南宋时,宁波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商业和手工业随之繁荣,其中木器家具制作业迅速扩大,另外浙东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鱼胶、牛骨、贝壳等原材料,促使宁波骨木镶嵌制作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风格独具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明代,该工艺又成为明代家具雕饰的重要手段。清代乾隆以后,宁波骨木镶嵌成为进贡宫廷的重要贡品。清代末年其工艺逐渐衰落。建国以后,政府将艺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骨木镶嵌。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批量生产,技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发展了高平结合嵌、化学料填充嵌等新技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型博古组合橱《西湖春泛图》在中国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最高奖项金杯奖,并被评为国家级珍品。 |